車企
美股雷達
美國汽車產業正面臨供應鏈「去中國化」的改造壓力。包括通用汽車 (GM-US) 、福特汽車 (F-US) 、特斯拉 (TSLA-US) 等車廠都在尋求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然而,美國與中國在關鍵材料與加工能力上仍存在落差,突顯了北美本土化布局面臨的現實挑戰。
曾經在全球市場叱吒風雲的德國汽車工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根據德國《商報》基於最新季度報告的計算,德國汽車三大巨頭福斯(Volkswagen)、賓士(Mercedes-Benz)和 BMW 在前九個月的合計利潤暴跌了 46%,從去年同期的 329 億歐元急劇萎縮至 178 億歐元。
歐亞股
據《彭博》報導,荷蘭準備暫停一項所謂的部長令,這一命令賦予荷蘭權力接管中國企業擁有的晶片製造商安世的控制權。這一行動旨在緩和與北京的衝突,避免擾亂世界各地的汽車生產。爭議起源與供應鏈威脅這場爭端始於荷蘭經濟事務部長 Vincent Karremans 在九月下旬援引一項冷戰時期的法律,對安世實施干預。
大陸政經
隨著中國與荷蘭之間關於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控制權爭議的持續延燒,安世半導體晶片的供應狀況變得愈發緊張。全球許多汽車大廠再度面臨類似疫情期間的供應危機,被迫開始減產,甚至導致部分工廠停產。這場供應中斷的根源在於今年 9 月 30 日荷蘭方面強制接管了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
多家主要汽車製造商,包括通用汽車 (GM-US)、特斯拉 (TSLA-US)、豐田汽車、現代汽車、福斯汽車和福特 (F-US),周二 (4 日) 共同敦促川普政府延長一項他們認為對美國汽車生產至關重要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些汽車製造商是在《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 於 2026 年正式審查之前,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USTR) 提交意見時提出上述呼籲的。
在先前多款電動車型受挫後,Mercedes-Benz 集團推出了其最暢銷車款的電動版本,以增強豪華市場的競爭力。賓士在慕尼黑車展上公開 GLC 運動型多用途車,叫陣 BMW 的 iX3 以及特斯拉 Model Y,續航里程最長可達 713 公里,訂於明年上市。
大陸政經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周二 (29 日) 在重慶正式掛牌成立,意味一家全新的中國汽車央企正式落地。 該新央企註冊資本達人民幣 200 億元,法定代表人為朱華榮。至此,中國已形成三大央企汽車集團。據陸媒《財聯社》報導,此舉是中國推動央企改革、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的重要一步,旨在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並更好助力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加速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品牌。
A股
中國廣汽集團 (601238-CN) 旗下 Jeep 品牌廣汽菲克管理人近日公告,因公司已無重整可能,經債權人委員會同意,已向長沙中院申請破產。這也代表大指揮官、指南者、自由光、自由俠等 Jeep 將全面停產,宣告中國國產 Jeep 時代正式結束。
歐亞股
日產汽車計劃發行價值 1500 億日元(約 10.4 億美元)的可轉換公司債,以協助新任執行長艾斯皮諾(Ivan Espinosa)推動重整。日產 7 日發布聲明表示,這筆資金將用於投資新產品與新技術,例如電動化與軟體定義車輛。彭博 5 月報導,日產明年將面臨巨額貸款償還壓力,目前正尋求透過舉債及出售資產籌集逾 1 兆日圓,以維持營運正常。
A股
在 6 月 10 日晚間至 11 日凌晨,中國多家主流汽車製造商不約而同地發表聲明,公開承諾將對供應商的支付帳期統一縮短至 60 天以內。這項集體行動,不僅是對國家新政策的積極響應,更深層預示著長期以來被視為常態的產業慣例將被打破,整個汽車供應鏈的生態系統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A股港股
長期以來,日本汽車製造商一直在泰國汽車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其市占率一度接近 90%。然而,根據豐田汽車泰國公司的數據顯示,這一格局正在迅速改變。今年 4 月,日本汽車製造商在泰國的市占率已跌至 65%,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超過 10 個百分點。據《Zero Hedge》報導,在泰國,如今 6 個中國品牌的總市占率翻倍,達到了創紀錄的 24%。
歐亞股
當市場許多人認為日本汽車產業已日薄西山之際,一份最新的財報數據卻如當頭棒喝:2024 年,僅豐田一家車企的淨利潤,就等於所有中國車企加起來的 2.4 倍。這項驚人的數據,揭示了全球汽車產業深層次的獲利格局,也為中國車企敲響了警鐘。豐田穩坐全球車廠「獲利王」日本豐田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車企。
A股港股
近日,小鵬汽車 (09868-HK) 宣布將於 2026 年內推出面向工業和商業場景的第五代人形機器人。事實上,目前全球已有多家主流車商透過自研、投資、合作研發等路徑進局人形機器人賽道。相關機構預計,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 4,000 億元人民幣。
歐亞股
據報導,中國汽車製造商奇瑞汽車正與福斯集團 (VW) 進行深度談判,計畫收購其在德國的兩座製造工廠。此舉目的是為了在歐洲本土生產其新款 Lepas SUV。談判涉及的福斯工廠位於德勒斯登 (Dresden) 和奧斯納布呂克 (Osnabruck)。
大陸政經
新勢力車企公布 4 月交車量。其中,蔚來 4 月交車 23900 輛,年增 53%;小鵬汽車 4 月共交車 35045 台,年增 273%;理想汽車 4 月交車 33939 輛,較去年同期成長 31.6%;小米汽車 4 月交車逾 28000 輛;零跑汽車 4 月交車 41039 輛,較去年成長 173%;極氪科技集團 4 月銷量年增 18.7%;阿維塔 4 月銷量 11681 輛,較去年同期成長 122.6%;嵐圖汽車 4 月銷量 10019 輛,較去年同期成長 150%。
A股港股
近年來,各家車企爭相投入的熱門領域。從特斯拉、本田等國際大廠,到廣汽、上汽、比亞迪、小鵬、奇瑞、小米等中國品牌,都紛紛加入這場競賽。人形機器人儼然已成為汽車產業的下一個風口,各家車企都希望藉此機會,在未來市場中搶佔先機。其中,「行業標竿」特斯拉設定了一個宏大的量產目標,將在 2027 年將自己的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的產能擴大至每月 10 萬台。
歐亞股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再度可能對進口汽車、半導體和藥品加徵 25% 關稅的計畫。這項政策 ,預計將對仰賴美國市場的日本和南韓汽車製造商造成傷害。受到川普政府關稅威脅的影響,日本汽車股。日經 225 指數也下跌了 1.6%,其中汽車產業首當其衝。周四,豐田汽車股價下跌 2.4%,日產汽車股價跌幅達 4%,Subaru 的股價下跌 4.7%。
A股港股
2025 年,汽車產業的競爭焦點似乎不再僅限於汽車本身,人形機器人正成為各大車企的新戰場。 輝達 (NVDA-US) 創辦人黃仁勳在 2025 CES 展上展示了由 14 款人形機器人組成的「軍團」,其中一款來自中國車企小鵬汽車 (09868-HK),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A股港股
過去的 2024 年,對於上汽集團 (600104-CN) 來說是艱難的一年,不僅銷售量下滑、利潤下降,甚至被剔除上證 50 指數成分股。銷量資料顯示,2024 年前 11 個月,上汽集團銷量已被比亞迪超越。資料顯示,前 11 個月,比亞迪累計銷量高達 375.73 萬輛,同比上升 40%;而上汽集團累計銷量則為 353 萬輛,同比下降 19.48%。
歐亞股
Stellantis 執行長唐唯實 (Carlos Tavares) 於周日突然辭職,兩個月前,這家吉普車、菲亞特和標緻汽車製造商發布盈利預警,公司今年的股價已損失約 40% 。在新 CEO 到任之前,Stellantis 集團將成立一個由集團董事長 John Elkann 擔任主席的臨時性執行委員會,並預計在 2025 年上半年找到繼任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