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
《路透》周三 (7 日) 報導,美國針對中國轉進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與泰國的太陽能面板生產線祭出高額關稅後,中資企業迅速轉向印尼與寮國設廠,並成功在美國市場取得立足點,重塑全球太陽能供應鏈格局。根據《路透》報導與美國貿易數據,印尼與寮國在美國太陽能模組市場的合計市占率,從 2023 年不到 1%,在 2024 年 11 月第二輪關稅後的三個月內飆升至 29%。
國際政經
路透周三 (30 日) 報導,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 (FCC) 計劃在 5 月 22 日進行表決,擬正式禁止由中國、且被認定具國安風險的實驗室,參與針對進口至美國的電子產品進行安全測試與驗證,涵蓋項目包括手機、攝影機、電腦等設備。根據現行規定,所有在美國市場販售的電子設備,必須通過 FCC 的設備授權流程 (Equipment Authorization)。
國際政經
匈牙利官員 28 日表示,匈牙利不會削弱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為該國政府迄今不屈服美國要求疏遠中國最明確的訊號。匈牙利經濟部長 Marton Nagy 週一在布達佩斯告訴記者,目前為止,還沒看到能與中國投資規模匹敵的美國投資項目,其中一個障礙是,美國前政府與匈牙利終止了稅收協定後,尚未達成新的稅收條約。
國際政經
馬來西亞與中國同意延長互免簽證安排五年,同時停留期限延長至 90 天,不僅可望提升旅遊業績,也為中資入場鋪好了一條方便的商業通道。馬來西亞的開放,背後不只是「中馬關係友好」,更具有國家級的戰略性開放的意味,希望能夠真正把中企、資金、技術、項目及人才「請進來」。
國際政經
英國《金融時報》(FT) 周一 (21 日) 報導指出,隨著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中國多家由政府支持的投資基金,正陸續撤出對美國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凸顯兩大經濟體間政治與經濟對立對資本流動產生深遠影響。報導引述七位熟悉情況的私募基金高層指出,不僅中資基金對美國私募資本公司新一輪募資不再承諾出資,甚至部分已進入規劃階段的投資案也正在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