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增幅14年最低 專家:加快內需拉動 增速料續放緩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經濟增幅連續三年放緩。國家統計局昨(20)日稱,受去年第4季投資與消費減弱影響,中國全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錄得7.7%,為14年來最低,投資仍是經濟增長首要拉動力。不過,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只增長7%,再次跑輸GDP增幅。專家指出,由於中國加快從「出口投資驅動型經濟」到「內需拉動型經濟」轉變,未來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昨天的「201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經初步核算,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7.7%,完成年度目標。去年國務院定出的GDP增長目標是7.7%。
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6,957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249,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62,204億元,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9.7%。
2013年,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36,52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2%),增速較2012年回落1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86,01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9.8%。
城鄉居民收入也呈現出增速放緩的態勢。馬建堂介紹,2013年,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9,54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95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沒有跑贏GDP。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小廣表示,去年除了電力、銀行和汽車行業,很多行業的效益實際並不好,產能過剩和出口疲軟的影響明顯。「城鎮居民收入和企業效益是掛的。在企業效益不太好的情況下,工資增長就比較弱。」
馬建堂稱,去年的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0%,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4.4%,貨物和服務淨出口貢獻率是-4.4%。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動態來看,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仍顯不足,50%的貢獻率低於2012年5個百分點;而投資仍是經濟增長的首要拉動力,貢獻率比2012年上升了7%左右;出口貿易對經濟的增長貢獻與2012年持平。「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消費拉動經濟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經濟增長由投資為第一拉動力的結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樣的相對結構2014年也不會改變。」
對於如何保證從地方匯總上來的數據整體真實可靠,馬建堂說,首先是對企業數據實施聯網直報。其次,原始數據報到國家統計局以後,根據一系列其他指標,比如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稅收等數據進行評估。最後,加大案件的查處和曝光力度。「國家統計局劃定了六條紅線,誰碰這個紅線就是碰到了高壓線,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
有分析認為,改革仍是今年經濟動力所在,警惕金融風險將是重中之重。
據《星島日報》報導,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按季來看,去年經濟基本是「打橫走」,波動愈來愈細,說明經濟走勢穩中趨緩,其中去年首季的「防過熱」,以及第3季的「底線論」,令經濟未出現大波動。
展望今年,馬建堂預期,今年經濟走勢存在很多保持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有利條件,消費、投資及淨出口「三頭馬車」,今年整體料會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對比去年該「三頭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54.4%及負4.4%。馬建堂強調,今年要解決好債務風險問題,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問題,並希望樓價升幅減緩的趨勢,能在今年延續下去。
招商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謝亞軒認為,去年的經濟數據有喜有憂。喜的是表現出今年通脹壓力不大;憂的是去年雖盡量壓低表內增長,但表外擴張速度還是很快,對今年政策有挑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分析去年數據結構後認為,內地經濟存在「空心化」現象,統計存在水分,恐怕有虛假數據。他說:「一些出口貿易、金融等數據因人民幣升值因素,造成套利現象,背後原因正是實體經濟空心化。」
單月而言,去年12月經濟增長有所減慢,12月工業增加值按年增9.7%;全年固定投資增長19.6%,均低於市場預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6%,與預估值一致。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