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巴菲特投資策略心法曝:為何「長打率」比「打擊率」更重要?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傳奇投資人、波克夏 (BRK.A-US) 執行長巴菲特(Warren Buffett)長期擅用簡潔易懂的比喻來解釋複雜的財務概念,其中最經久不衰的比喻,源自美國棒球。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巴菲特認為「長打率」比「打擊率」更重要。(圖:Shutterstock)

根據《Barchart》報導,他在 1992 年致股東信中寫道:「用棒球術語來說,我們衡量績效的標準是長打率(slugging percentage),而不是打擊率(batting average)。」


這句話收錄在巴菲特備受研究的年度股東信中。巴菲特以棒球作為比喻,用來區分「表面上看似勤奮有效的行為」與「真正能創造長期價值的行動」。

高打擊率代表頻繁但幅度不大的安打;相反地,高長打率則意味著揮棒次數較少,但每次擊球都更具影響力,而巴菲特正是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在資本配置決策上。

巴菲特此言,源自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投資紀律。推動波克夏成長的,往往不是大量小獲利,而是少數幾項重大成功。

波克夏在可口可樂 (KO-US) 、美國運通 (AXP-US) 與 GEICO 等公司的持股,帶來的回報遠遠超過許多規模較小或持有期間較短的投資。

這個棒球比喻的核心,正源自巴菲特的一個信念:與其不斷追求微小的增量收益,不如找出少數真正卓越的機會並大膽投入,這樣更能帶來長期亮眼的績效。

但巴菲特多次強調,短期盈餘起伏無法代表企業真正的經濟實力。他衡量績效的方式,是長期內部價值的複利增長,也就是他口中的「長打率」。

這項比喻展現了巴菲特一貫的投資哲學:在機會明確時大膽下注,在不確定時保持耐心。

與偏好高度交易、追求短線成果的操作方式不同,巴菲特相信「選擇何時揮棒比揮棒次數更重要」。

不論市場動盪或過度樂觀,這套思維都具有提醒作用:在不確定時期,投資人容易採用降低波動的策略,但巴菲特認為,這可能會犧牲長期的重大報酬。

在過熱市場中,他的比喻則提醒投資人不要被短期交易的表面成績迷惑。

巴菲特用棒球傳達的核心訊息非常清晰:投資績效應該以「成功的幅度」與「成果的持久性」來衡量,而非正報酬的次數。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