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華爾街精英頻示警資產泡沫 但難測下場股災何時到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濟學人》本周發表〈為什麼華爾街無法預見下一場股災〉一文指出,儘管大型金融企業領袖和國際金融機構近期頻頻警告市場存在過熱現象,但即使是最頂尖的交易員,依然難以預測市場波動的突然爆發,類似 2008 年金融危機的「突襲式」崩盤仍屬高風險。

其中,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 (Jamie Dimon) 在 10 月中旬警告稱,許多資產「看似正進入泡沫區間」。與此同時,高盛集團 CEO 所羅門 (David Solomon 提及「投資者狂熱」,花旗集團 CEO 弗雷澤 (Jane Fraser) 則談到「估值泡沫」。
不僅是華爾街,國際監管機構也表達了擔憂。英國央行警示「市場大幅回調的風險已上升」,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則擔憂可能出現無序回調,理由是「風險資產價格遠高於基本面水準」。
高得令人眩暈的估值證據
金融領袖們的判斷在數據上得到了印證:許多資產的估值確實「高得令人眩暈」。目前,美國標普 500 股指成分股的價格,是其經周期調整後盈利的 41 倍—這一本益比僅在網際網路泡沫時期被超越過,且差距不大。
在固定收益市場,風險溢價同樣處於歷史低位。投資級公司債的平均收益率僅比同期美國國債高出 0.8 個百分點。上一次信用利差如此之低,同樣要追溯到 1998 年的網際網路泡沫時期。
即使傳統的避險資產黃金,其價格也表現出異常的波動性,在 10 月 20 日創下歷史高點後,短短兩天內就下跌了 7%。
預測難題:模型對波動率「跳升」束手無策
儘管市場警訊連連,但預測回調的準確時機,卻是交易員面臨的最緊迫且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終極目標」。
預測市場回調,本質上是預測波動率 (即資產價格的波動傾向) 的突然跳升。波動率具有「雙峰分布」的特性:市場長時間處於每日小幅波動作態,期間穿插著短期的大幅波動。
交易員日常使用的「自迴歸模型」基於過去的波動率來預測未來。但這類模型「本質上無法預測區間切換時、伴隨回調出現的波動率突然跳升」。
為彌補不足,交易員會輔以宏觀模型,例如利用機器學習分析所有已知經濟變數,如企業盈利、通脹或就業數據等,以識別可能導致市場情緒降溫的「非直覺性風險組合」。然而,業內人士坦言,除了少數頂級機構,真正有效的宏觀策略寥寥無幾。
結構性盲點與「純粹衝擊」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即使是最複雜的模型,也無法預測那些常引發回調的純粹衝擊——比如疫情或銀行擠兌。宏觀模型或許能鎖定衝擊可能造成過度影響的場景,但無法預測衝擊發生的時間。
《經濟學人》指出,華爾街難以預見下一場股災,核心原因之一是金融模型幾乎都建立在過去數據上,對於類似 2008 年金融危機的「黑天鵝」或極端事件缺乏足夠預測力。此外,資產、衍生品與槓桿的高度交織,加劇了系統複雜度,增強了市場突變時的連鎖反應。
對於沒有神啟的交易員而言,他們能期待的最好結果,只是使用多個獨立模型,盡早識別回調並及時止損。華爾街精英可以預警崩盤風險,但「別指望他們能說出崩盤何時會到來」。這要求市場參與者必須強化對不確定性的敬畏,並增強對極端場合應對的韌性。
- 從總經到ETF一次掌握市場脈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