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身價180億美元!富比世最年輕新貴秘密:不靠VC 僅靠廉價AI標註年賺12億美元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美國財經雜誌《Forbes》最新公布的 2025 年 400 大富豪榜單中,一共有 14 位新面孔首度擠進榜單,最年輕一位是僅 37 歲的 Surge AI 創辦人 Edwin Chen,他一手創立的數據標註公司 Surge 估值高達 300 億美元。

Edwin 的創業之路,宛如一部充滿反叛與創新的傳奇。他曾是谷歌、臉書和推特 (現為 X) 等科技巨頭的一員,在矽谷這片被視為創新與財富搖籃的土地上,他卻看到了浮誇與喧囂背後的隱憂。當矽谷創業家熱衷於追逐創投、瘋狂擴張規模時,Edwin 卻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自掏腰包創業。
七年前,Edwin 毅然離開矽谷這個被他形容為「魚缸」的地方,帶著在大科技公司十年積累的「數百萬」存款,踏上創業旅程。
Edwin 厭惡矽谷盛行的地位遊戲和快速致富的浮躁風氣,拒絕像傳統新創公司那樣依賴創投。他直言不諱說:「籌集大量資金然後不得不花掉,這會導致大規模的超額招聘。」
於是,Surge AI 在這樣的理念下誕生了,從創立之初,它就如同一個低調的行者,默默耕耘。
Surge AI 專注於數據標註領域,這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是個平凡無奇的行業,但 Edwin 卻賦予其全新意義。他希望讓 AI 真正學會「人類的複雜性、人性的豐富性」,這一願景源於他對語言與數學之間關聯的獨特痴迷。
小時候,Edwin 就對語言的數學基礎著迷,熱愛拼字比賽,八年級就學習微積分,還在菁英寄宿學校喬特中學展現出卓越的數學天賦。在麻省理工學院,他主修數學,同時共同創立語言學社團,實行多相睡眠計劃,並不斷探索知識的邊界。
Edwin 在推特、Google 和臉書工作時始終面臨一個難題,0 難以大規模取得高品質的人工標註資料,這成為了他創業的契機。他堅信,要讓最聰明的人類參與其中,包括史丹佛、普林斯頓和哈佛的教授,將他們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支撐大語言模型的 0 和 1 代碼。
為此,Edwin 不僅聘請了這些頂尖學者,還僱用了來自全球 50 多個國家的超過百萬名零工工作者。這些標註員們各司其職,他們遵循一套獨特的指令與線上聊天機器人互動,嘗試誘導聊天機器人輸出錯誤或有毒回覆,然後撰寫更好的回應,或者比較不同 AI 對同一問題的回复,並解釋為何某一回覆更優。
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Edwin1 抱持自己獨特的風格,持有公司 75% 股份的他卻依舊每天堅持步行 2 萬步,是個素食主義者。
Surge AI 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成立不到五年,2024 年營收更已達 12 億美元,客戶涵蓋谷歌、Meta、微軟以及 AI 實驗室 Anthropic 和 Mistral。
此外,Surge AI 幾乎從創立首日就實現獲利,基於當前業績,其估值約達 240 億美元,正以 300 億美元估值進行 10 億美元融資談判。Edwin 持有的股份估值約 180 億美元,讓他成為福布斯美國 400 富豪榜上最富有的新晉成員,也是最年輕的成員。
然而,Surge AI 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它面臨著來自 Scale AI 等競爭對手的挑戰,這些對手也迅速崛起,但 Edwin 有著自己的應對策略。他放棄傳統的銷售與行銷手段,最初透過自己廣受歡迎的數據科學部落格進行溝通,首批客戶正是透過該部落格獲得。他也嘗試直接向科技公司的數據科學家推廣,憑藉數據的高品質獲得認可,收費比競爭對手高出 50% 至十倍。
如今,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個根本性問題擺在了 Surge 這類企業面前:是否會有一天不再需要人類進行資料標註?
Meta 研究人員透露,今年 4 月發布的 Llama4 等模型已大量依賴 AI 自主生成和標註數據,即所謂的合成數據,但 Edwin 堅信人類不可或缺,他採用人機協同的變通方案,由 AI 產生數據並自行標註,但由人類評估其表現。Edwin 堅信,當人類與 AI 協同工作時,所能達到的成就遠超任何單方的獨立成果。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