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鬆綁股票發行規則 比特幣大戶融資壓力浮現
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根據《彭博》周一 (18 日) 報導,比特幣「最大金庫守護者」塞勒 (Michael Saylor) 再次調整其融資規則。幾周前,他才承諾會減少透過普通股融資,轉而依賴一種稱為「永續優先股」的特殊方案;如今,他領導的 Strategy Inc.(MSTR-US) 已決定放寬自我設定的股票發行門檻,在市價低於原先的倍數限制時,也可能增發股票,以維持現金流與持續買進比特幣。

7 月底,Strategy 曾向投資人保證,除非用於支付債務利息或優先股股息,否則不會在公司股價低於其比特幣持倉價值 2.5 倍時發行新股。這個指標被塞勒稱為「mNAV 溢價」,長期以來是該公司籌資的利器,因為它能以高估值募資,再用折扣效果買進比特幣。
然而,該公司周一最新公告顯示,若「被認為有利於公司」,即使跌破該門檻,也將容許發行股票。Clear Street 分析師 Brian Dobson 指出:「這樣的額外語句讓公司在發行普通股上有更多彈性,也能更積極進場買入比特幣。」
過去幾周,Strategy 的購幣步調已明顯放緩。根據公司數據,截至 8 月 17 日的 7 天內僅買進 430 枚比特幣,價值約 5,140 萬美元,前一周則增持 155 枚。目前持倉總規模約 7,200 億美元。
儘管如此,公司股價卻明顯落後比特幣走勢。自 11 月 20 日創下歷史新高以來,Strategy 股價已下跌 22%,同期比特幣則上漲約 23%。這種背離也引來空頭,包括知名放空者 Jim Chanos,質疑公司推出的四檔優先股是否真能填補因減少普通股融資而出現的缺口。
投資人信心似乎也在下滑。隨著 ETF 與一批效仿 Strategy 的「加密金庫公司」瓜分資金,Strategy 股票相對於比特幣的估值溢價逐漸壓縮。
截稿前,Strategy 尚未就相關評論做出回應。
自 2020 年起,塞勒將公司從一家鮮為人知的軟體商,轉型為美國市場最活躍的比特幣概念股之一。他曾在牛市中享有高達 200% 的股價溢價,利用這個優勢募集數百億美元來買幣,實質上以折扣價擴張持倉。
但隨著溢價下滑,公司開始嘗試非稀釋性融資工具,包括可轉換公司債與優先股。不過這些方式雖避免股權攤薄,卻帶來沉重壓力:可轉債需要承擔債務義務,優先股則需支付龐大股息。如今,塞勒的新融資藍圖,正面臨市場需求不足與信心考驗的嚴峻挑戰。
- 美股多頭!現金流布局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