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達利歐與橋水基金50週年回顧:從痛苦中蛻變的投資智慧與文化傳承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正式從橋水基金離職數週後,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於 2025 年 7 月下旬的 50 週年慶典中,以一席反思對話重返公眾視野,標誌著其從掌舵者向傳承者的優雅轉身。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達利歐與橋水基金50週年回顧:從痛苦中蛻變的投資智慧與文化傳承。(圖:REUTERS/TPG)

這場對話不僅回顧了橋水基金的崛起歷程與投資哲學,更展現達利歐從領導者轉向傳承者的心境轉變。


儘管已出售剩餘股權並退出董事會,Dalio 以導師姿態分享早期挫敗(如 1982 年債務危機教訓)和關鍵轉折(如預見 2008 金融風暴),提醒後輩在不確定性中珍惜有意義的關係與謙遜。

核心哲學與文化根基

達利歐強調,橋水基金能夠在全球資產管理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靠的不是短期績效,而是建立在「痛苦加反思等於進步」的核心哲學之上。

1982 年,他對墨西哥債務危機的錯誤判斷導致重大損失,而這次挫敗就促使他體悟三大原則:

  1. 培養謙遜心態,學會質疑自己的判斷;
  2. 探索「15 個不相關收益流」的分散投資策略,能在不犧牲報酬的前提下降低風險;
  3. 建立極端透明與極端真實的公司文化,讓錯誤成為學習契機。

這些原則逐漸演化為橋水基金內部運作的「五步進化循環」(進展→問題→反思→診斷→改變),成為橋水獨特的文化基石。

投資創新與關鍵轉折

橋水基金創立於 1975 年,初期僅是位於紐約地下室的小型顧問公司,聚焦於企業風險對沖。真正的資產管理起點,來自 1986 年世界銀行交付的 500 萬美元帳戶。

1990 年,達利歐提出革命性投資策略「Alpha 與 Beta 分離」。他將傳統投資報酬拆解為市場基準報酬(Beta)與主動超額報酬(Alpha),並透過衍生品實現策略組合與疊加。

這一模式讓橋水基金能針對不同機構需求,客製「基準複製 + 多元 Alpha」的組合,並建立在全球債券、貨幣與對沖市場的競爭優勢。

危機中的領導與決策智慧

2008 年金融海嘯,是橋水基金投資理念的試金石。當時達利歐團隊基於對 1930 年代大蕭條的歷史研究,及早洞察房市泡沫的潛在風險。

儘管他自評僅有 70% 的信心,仍採取「不確定時不進行大規模行動」的原則,利用期權來保護資產。

橋水基金能在危機中獲利,關鍵在於兩大支柱:

  • 系統化地回測歷史模式,參考 1933 年零利率等政策經驗;
  • 秉持「擔憂即解藥」的思維,主動發掘並應對潛在風險。

在 2010 年歐債危機期間,達利歐更直接參與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設計,協助推動量化寬鬆(QE)方案的落地,展現其宏觀經濟理解與政策影響力。

文化傳承的獨特路徑

對達利歐而言,橋水基金不只是投資公司,更是一個實踐「有意義的工作與深度關係」的社群。

橋水內部推行極端透明的文化,如開放決策記錄、錯誤公開共享,確保在公司自 1995 年機構化轉型後,仍能維持質量與文化一致性。

在企業科技系統建設方面,橋水早期曾因快速迭代而導致混亂,後來轉向嚴謹架構設計才成功穩定擴張。

談到接班與傳承,達利歐認為,代際傳承的本質在於「讓下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核心原則」,而非簡單地模仿。他用「父母期望子女獨立成功」比喻自己的心境,顯示其對橋水未來的信任與放手態度。

對投資本質的終極反思

隨著時間,達利歐也不斷修正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他坦言,賺錢只是投資的結果,真正有價值的是「盡可能做到最好」的過程。

他指出,在金融業被忽略的關鍵,是那些圍繞人際情感的時刻。當團隊成員面對疾病、婚禮或家庭變故時,共同經歷與參與這些時刻,建立起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才是支撐長期績效的隱性力量。

這種人文關懷與高度理性決策,如橋水的「決策規則回測」機制,形成強烈張力,成為橋水基金穿越各類市場週期、持續領先的終極心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