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幾艘免稅貨輪即將抵美 中國工廠恐面臨大規模停產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2025-05-08 06:20

《Zerohedge》報導,目前美國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高達 145%,但尚未適用於仍在航行途中的貨輪。這也意味著,現階段進入美國港口的許多商品仍暫時免除額外關稅負擔。然而,這種海上寬限期即將結束,最後幾艘享有豁免的中國貨輪即將抵達美國西岸港口,分析指出,大量中國工廠恐面臨數月停工的風險。
受到高關稅衝擊,大量美企已取消來自中國的採購訂單。部分企業採取觀望態度,尋找倉儲空間以延後報關,希望未來政策反轉。這一波供應鏈重組,將使中國大量工廠面臨數月停工的風險,對中國內部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美國風險有限,但部分關鍵品項仍需中國。
美國部分媒體警告,此次關稅效應將導致「貨架空蕩,恐比新冠疫情更嚴重」。然而,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即使在疫情高峰期,供應鏈尚可部分維持運作;而如今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度早已顯著下降,恐慌言論被認為是過度炒作。
根據貿易數據,自 2018 年以來,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占比已從 21% 降至 13%;出口至中國的比重僅占國民生產毛額 (GDP) 的 7%。

美國在某些品類仍對中國高度依賴,包括 95% 布洛芬 (Ibuprofen) 來自中國;服裝與紡織品進口中,分別有約 20% 與 24% 來自中國;60% 至 80% 的消費電子產品 (如手機、筆電、遊戲機) 於中國製造;80% 的玩具也來自中國。
其中,非處方藥品的潛在短缺可能引發民生問題,但多數消費品則屬「可有可無」類別。
部分依賴中國供應商的中小企業將受最大衝擊,特別是進口包裝材料如瓶罐、紙盒、標籤等,勢必面臨價格上漲與利潤壓縮。
另外,直接從中國發貨的電商平台如 Temu、Shein、AliExpress 等,亦因漏洞被封堵而面臨高額關稅成本。
儘管已有部分美企將生產遷回本土或至其他亞洲國家,美國國內製造業仍難以快速填補空缺。若多國同時停產,供應鏈將面臨更嚴重斷裂風險。
川普政府聚焦於提高關稅與貿易談判,然而觀察人士指出,當前仍缺乏具體「美國製造」振興方案,難以應對潛在生產與物流斷層。
外界呼籲白宮應明確說明如何推動本土生產回流、提供產能補貼與技術支援等細節,以降低對外依賴風險。
反觀中國,雖對美出口占比已降至 15%,但其正處於嚴重通縮壓力下。且由於全球尚無可替代的等量消費市場,失去美國訂單將對其經濟造成結構性衝擊。
同時,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仍難以撼動,雖比例自 2009 年的 29% 降至 2024 年的 13%,但糧食安全風險依舊存在。
高關稅與內部通縮壓力交織下,中國正逼近經濟臨界點。若無法儘快調整策略,北京恐將面臨工廠關閉、失業攀升與社會動盪等多重挑戰。
專家警告,若中國政府欲避免體制性危機,「最終恐不得不讓步」。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