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還不起卡債!信用卡業務大洗牌 今年來超過40家分中心關停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今年以來,中國的銀行信用卡業務經歷一場自上而下的收縮。

今年 8 月 31 日起,中國銀行將停發 24 款聯名信用卡,同步調整卡面設計;中信銀行宣布同日終止部分銀聯聯名卡新發、補換及續卡業務。更早之前,浦發銀行已於 5 月 12 日停發 14 種聯名卡,郵儲、建行、招行、光大等亦先後跟進。
機構「瘦身」也在提速。7 月 16 日至 21 日,廣東金融監管局先後批覆交通銀行珠海、民生銀行華南兩家信用卡分中心終止營業。
Wind 的數據顯示,今年來超過 40 家信用卡分中心獲批關停,其中交行在 4 月單月就關閉了濟南、瀋陽等 10 餘家分中心,民生、廣發亦相繼裁撤華南、華中、東北等區域機構。
「信用卡正面臨資產品質下滑、盈利空間收窄以及網路信用支付衝擊的內憂外患。」素喜智研資深研究員蘇筱芮認為,銀行密集停發聯名卡、關停分中心,是通過組織架構和商品結構雙輪調整,壓縮低效網點、聚焦線上直營,以擺脫規模擴張時代遺留的瓶頸。
銀行調整信用卡業務的背後,是資產端持續承壓。
央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餘額已從 2008 年的人民幣 33.77 億元擴大至 2024 年末的 1,239.64 億元,十六年間增加近 36 倍,2024 年單年增幅就達 26.32%。
在此背景下,銀行只能加快不良資產出清速度,致使市場轉讓價格不斷走低。
銀登中心的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平均折扣率跌至 4.1%,本金回收率僅 6.9%,分別年降 0.5 和 1.9 個百分點。
2025 年第一季信用卡不良批量轉讓平均本金回收率僅 5.8%,為各類個貸資產中最低,而同期訴訟成本卻不斷攀升。
中國銀行近日公告,稱 9 月 14 日起將把訴訟費、律師費、執行費等催收成本直接計入逾期信用卡賬單,上海率先試點,隨後推向全國。
「這一看似技術性的收費調整,實則是銀行面對回收率驟降的自救。」信用卡資深人士表示。
一位不良資產從業者說:「訴訟成本越來越高,回收卻不斷縮水,傳統委外催收模式壓力凸顯。」
過去,銀行處置信用卡不良主要依賴外包催收或內部團隊,如今路徑生變。自 2025 年 5 月興業銀行 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獲批後,中信、招行相繼落地,加上原有的六家國有大行,銀行系 AIC 有望擴充至九家,註冊資本總額接近人民幣 1,500 億元。股份行首次躋身這一市場,為信用卡不良出清打開了新的資金與股權通道。
銀行停發聯名卡、關停分中心,以及不良資產包批量轉讓的現象背後,信用卡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粗放擴張邁向精耕細作的戰略重構。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些動作釋出信用卡業務進入磨底期的信號。
「過去依靠增量拉動的模式已難以為繼,存量競爭時代正式到來。資源正迅速向風控穩健、數位化能力強的頭部銀行集中,中小銀行則面臨『出清』壓力。」資深信用卡研究專家董崢說。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