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陸祭第三輪稀土出口管制!一文看懂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2025-04-08 11: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陸祭第三輪稀土出口管制!一文看懂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圖:Shutterstock)

中國在美國上周宣布新一輪關稅後針對鈧、鏑等戰略性稀土材料實施新一輪出口限制,此舉正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敏感神經。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告,自上周五 (4 日) 起,包含鈧、鏑、釓、鉺、鑥、鋱、釔等稀土元素的相關產品出口商,必須申請許可證並詳述材料最終用途,涵蓋範圍從礦石原料到終端成品。

中國這項最新舉措直接影響博通、格芯、高通、台積電、三星、希捷及西部數據等跨國科技巨頭,恐重塑全球晶片製造版圖。


鈧與鏑作為 5G 通訊與儲存技術的核心元素,其戰略價值在當前科技競爭中尤為突出。鈧主要用於製造高性能聲波濾波器,這些微型元件如同無線通信的「精密濾網」,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基站及 Wi-Fi 6/7 設備。

鏑則是硬碟驅動器磁頭與電動車馬達的「耐高溫守護者」,能顯著提升磁性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穩定性。

業界人士指出,儘管稀土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罕見,但中國靠著垂直整合的開採、提煉體系,建立起全球無法複製的供應鏈優勢,令其他地區的企業面臨高昂的替代成本。

此次限制標誌著中國第三波稀土管制升級。自 2010 年首度對稀土出口配額管控以來,中國逐步從基礎礦物如銻、鎵、鍺,延伸至高端材料領域,形成「資源—加工—應用」三層次防禦體系。

不同於前兩輪,中國此番針對的是半導體製造鏈的「神經末梢」,從晶圓清洗液所需的釓化合物,到射頻元件不可或缺的鈧元素,形成精準打擊鏈。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3 年美國半導體業約 35% 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其中鈧材料的進口占比更達 45%。

華府智庫 CSIS 發布報告指出,中國最新一波稀土管制已超越傳統貿易戰範疇,演變成科技主權的攻防戰。中國此舉可視為對美方 54% 關稅及 34% 進口稅的反制。值得關注的是,受限材料清單包含多種「無替代方案」的關鍵物質,例如用於 AI 晶片散熱的釔化合物,以及軍用雷達系統必需的鉺材料。業界估計,要建立替代供應鏈至少需 3 至 5 年,期間恐導致相關產品成本攀高 2 至 3 成。

雖然全球科技巨頭正醞釀多方應對策略,像是台積電已啟動與澳洲礦商的合作探勘計劃,三星則加大對越南稀土加工廠的投資,但在技術層面,突破稀土提煉技術壁壘仍是最大難題。鈧的純度提煉需超過 99.99%,但現有歐洲技術僅能達到 99.5%。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說:「稀土提煉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從氧化礦到電子級材料,中間涉及 800 多道工序,這正是其他國家的痛點。」

這場科技資源博弈正引發連鎖反應。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稀土儲備量從 6 個月提升至 18 個月,歐盟則加速推進「地平線歐洲」計畫中的稀土替代研發專案。

與此同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鈧礦開採項目與澳洲的稀土精煉廠建設顯著提速,顯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進程加速,但專家警告,新供應鏈的建立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克服環保與成本雙重門檻。

中國在此輪博弈中的優勢仍顯著。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中國蘊藏全球 37% 的稀土資源,更掌握 85% 的冶煉分離產能。在福建長汀,從廢舊永磁材料中提取稀土的循環技術,已將回收率提升至 98%,廣東韶關的稀土新材料產業園,則實現從礦產到磁性材料的「一站式」生產。這種縱深佈局令中國在國際談判中掌握更大談判 00 空間。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