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臺灣要尋找更多護國「群山」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4-04-14 10: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工研院院士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策略長童子賢。

口述/工研院院士、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策略長童子賢 整理/陳怡如

半導體讓臺灣成為舉世聞名的科技島,但一座護國神山夠嗎?下一個護國神山在哪裡?工研院院士、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日前以「臺灣產業創新與轉型」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臺灣不能只安於高科技帶來的果實,應以創新力量,培養更多具國際實力的臺灣產業,走入全球市場。

產業跟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興衰起伏,重要的是已經慢慢成熟的產業繼續往下走,有沒有其他產業能夠接續它,讓我們不要斷糧。

半導體的成功讓世界看見臺灣,大家都知道,臺灣的護國神山是半導體,尤其是半導體裡的台積電,因此不免會討論下一個台積電在哪裡,或者即使不是下一個台積電,而是有另一個產業,也能構成像台積電的優勢,讓臺灣在全世界繼續享有知名度以外,在就業跟實質帶動國民所得上,也能夠有好的表現。但我們會繼續需要台積電,還是我們需要的並非像台積電這樣子的巨型企業?

林相太過單一 恐面臨產業生態風險

二戰之後,日本崛起了非常多巨型企業,尤其是在關東地區。但在關西地區更多的是中型或中小型公司,它們傳承百年,沒有股票上市,也不張揚,是另一個不同形態。德國是工業巨人,所以大家可能都誤以為它都是巨型企業,其實在德國的經濟結構裡面,中小企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所以你要一個台積電,還是要 10 個、20 個,甚至 100 個、1,000 個中型公司?

以芬蘭為例,其人口不到 600 萬,可是他們曾經創造了 Nokia 手機,至今 Nokia 仍然是電信設備的世界前三強,但 Nokia 在終端裝置上的手機,確實已經沒辦法跟三星或蘋果競爭。而 Nokia 的手機部門解體之後,芬蘭國民所得在短暫的 3 年裡,受到非常嚴重衝擊,因為 Nokia 當初的重要性,可能不遜於台積電對臺灣一樣。

所以我們會面臨一個風險,當一個森林,林相太過單一時,只要一有植物病蟲害來襲,可能就會整個枯萎。但現在你正享受它的好處時,不免會沉溺,雖然百花齊放,但凋零的時候也百花凋零。因此,我們不只要思考下一個護國神山是什麼?更要思考需不需要一座護國神山?還是需要很多的小山?

臺灣要繼續投入資源,包含政府與民間,繼續鼓動這個浪潮。但是要投入單一的產業還是分散的產業?要支持大企業還是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甚至思考高科技是否是臺灣必然的唯一選擇嗎?

臺灣高度仰賴貿易 考驗經濟韌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2022 年,臺灣的 GDP 大約是 7,627 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 21 到 22 名左右,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表現,也就是在地球村 200 多位成員裡,我們可以排在 10% 的前段班。

但臺灣的經濟結構非常仰賴進出口貿易,2022 年臺灣進出口總額高達 9,071 億美元,其中科技產品與零組件占出口 56%。這表示不只貨物、原料必須往來,人才也必須往來,經濟發展有賴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以及人盡其才。

這幾年疫情帶給經濟的打擊,就是人不能飛、貨物塞港,因臺灣非常仰賴和平及安全的貿易環境,就不能不思考經濟韌性以及能源、食物的問題。這些東西在承平時期看起來不太要緊,但在有天災、人禍、戰爭、政治板塊衝撞等因素下,都會讓國際貿易和科技產品出口不順暢。

臺灣不大,但是可以活得精采。我們尊重人權、司法獨立、社會平等、民主自由,繼承儒家文化,努力守住這些美好價值。從這個角度看,臺灣可以成為燈塔,也可以成為標竿,事實上很多華文作家和音樂人,都把臺灣當作發表作品的重要場域,說得誇張一點,臺灣在某個程度上可以成為這些文化人的文化母國。

產業國際化 借鏡小而美發展模式

全世界小而美的國家很多,比臺灣更早展現小而美成果的,像是比利時、荷蘭、以色列和瑞士,他們的人口都比臺灣少,但人均所得都超過臺灣,他們全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比如荷蘭有發達的精緻農業,造就聞名全球的鬱金香,也孕育出飛利浦這樣子的跨國企業。瑞士的巧克力、鐘錶、珠寶切割都獨步全球,許多重要的世界級藥廠,也誕生於瑞士。

過度仰賴單一產業會有什麼問題?愛爾蘭曾被譽為「愛爾蘭之虎」,卻因為整個國家太過依賴房地產和金融,當全球金融海嘯一來,即陷入危機,從 2008 到 2018 年,足足 10 年才解除。我們是否也要思考,我們所依賴的東西,一旦開始衰落,也會進入困頓的 10 年景象。

臺灣是不是只有高科技可以依賴?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是天作之合,由很多因素相加一起,成就了臺灣半導體的黃金年代。臺灣不需要放棄高科技和半導體,因為半導體已經成為另一種戰略物資,它的重要性不下於石油。但在高科技和半導體之外呢?

比如臺灣的金融業,如果有能力在巴黎、倫敦、紐約、東京、首爾設點,一年賺 2、300 億美元回臺灣,這樣臺灣的金融服務業就能走遍天下,臺灣的年輕人加入金融服務業,就不用一直待在營業櫃檯,或是只以臺灣為目標市場。

義大利米蘭是時尚之都,年產值千億歐元,這個數字跟臺灣的半導體差不多。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是不是只能選半導體?顯然不是,從流行、時尚、影視、釀酒到農業,還有鼓勵某些像金融這樣有資金實力的服務業走向國際化,都是臺灣的出路之一。法國、英國就算不做工業產品,不賣飛機、軍艦,也可以賣威士忌和精品。

反過來說,如果臺灣走不出去,繼續仰賴半導體、資通訊、工具機和塑膠製品外銷,所有服務業都起不來的話,我保證臺灣年輕人的所得,很快就會看到天花板。因為一個進步社會裡,服務業的產值大致都是比工業產值還要高,包含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

產品、服務、模式 產業轉型需要創新

矽谷為什麼可以一直引領產業?就是因為創新不斷。矽谷早就沒有矽了,矽都跑到亞洲來,但它後來變成電腦谷、網路谷、軟體谷,現在變成 AI 谷、電動車谷、網路平台谷。矽谷的創新包含法規和環境的成熟,甚至學生都能很容易募到資金。

社會轉型需要創新,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是經濟學裡第一位談創新的人。他認為,創新是一種新的競賽條件,把各種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重要元素,重新排列組合,找出最佳的生產方式和改善方法,這個就叫做「創新」。

熊彼得在 19 世紀末就預言,能創新的人就能存活,無法創新的人就會死亡。創新來自很多地方,比如產品的創新。想想看,我們有多久沒去相館沖洗相片,去百事達租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改變,現在要看電影就上 Netflix,要聽音樂就去 Spotify,買 CD 已經是一種懷古的象徵。

也有來自生產的創新,如現代工業化生產的流水線,是 20 世紀初,福特汽車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做 T-model 時創出來的。平台、服務、金融的創新上,始自網路工具被創造出來以後,誕生了很多新平台,比如 Uber Eats,於是我們手機滑一滑就有午餐可以吃;American Express 的旅行支票也是創新,以前出門要帶著一大疊現金,遺失了很麻煩,如果帶旅行支票,萬一遺失還能掛失,這些都是創新。

還有影視、服務、郵遞的創新,如麥當勞創新速食連鎖經營模式,迪士尼創作有聲動畫電影和主題樂園營運模式;甚至以前不管在臺灣或美國,都只有政府可以經營郵政業務,但後來 DHL 也創立隔夜快遞和越洋國際快遞模式。

打造百花齊放的新創事業

我們周遭也有一些東西正在改變,比如以後開刀會有精密機械幫助醫師,它能連續開 10 個小時的手術,手不會抖,腿也不會累。還有智慧的人工外骨骼,結合新能源、小型馬達、微型動力、AI 和感測器,當你想要做什麼動作時,它就能跟著做,這可以幫助很多坐輪椅的人站起來。

產業創新可以為社會增加就業、為政府帶來稅收、為股東帶來報酬、為幹部帶來舞台、為自身帶來成就,新創事業愈多,社會的活力也就愈多。我認為不能只停留在臺灣的高科技、半導體、資通訊或代工,像是我也協助一些藝文工作者;在原本主機板業務外,也創立了隱形眼鏡和金屬加工等公司,希望能為臺灣產業打造百花齊放的環境,給予下一代更廣泛多元的出路。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82 期 2024 年 3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