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網路泡沫?法巴財管:AI熱潮不單靠本夢比 科技巨頭盈利撐腰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2024-03-24 10:53
「人工智慧熱潮是否會重演 2000 年網路泡沫?」 不到 1 年半的時間,輝達 (Nvidia) 股價飆漲 7 倍多,市值超過 2 兆美元,成為美國市值第 3 大,同時市場也有人喊出 AI 有泡沫化的隱憂。
法國巴黎財富管理指出,儘管目前的 AI 熱潮與 2000 年的網路泡沫時期有相似之處,但這兩者亦有明顯差異。雖然同樣是資金大幅流入帶動股價攀升,相異之處在於 AI 係由大型科技股領軍,有極高的實質獲利支撐,與當年的「本夢比」有極大差距。
相似:資金流入,股價攀升
首先,我們正在經歷一場 AI 的熱潮,並熱烈期待 AI 將會為社會和企業帶來的好處。這種熱潮明確地反映在大量資金流向科技及「絕地七騎士」(Magnificent Seven)相關的 ETF。買權(call option)的資金流量很高,而與科技相關的基金和 ETF 資金流量僅在 2024 年就達到 126 億美元,以 AI 為主題的 ETF 則達到 19 億美元。
其次,一些 AI 或科技股的估值變得更貴,自 2022 年底以來,「絕地七騎士」的前瞻本益比上升 35% 至 29 倍。相較於等權重標普的 17 倍和標普中型股 500 指數的 15.8 倍,「絕地七騎士」的前瞻本益比較高。儘管這些科技巨頭與其他美股的估值差距堪稱史上最大,但越來越難以盈利成長來合理化此差距。事實上,這些公司在今年的營收已非常可觀(以輝達為例),這的確與當年在網路泡沬時期科技股股價大幅攀升的情況不謀而合。
相異 :AI 由大型科技股領軍、有實質盈利支撐股價
當前的 AI 熱潮與網路泡沫的主要差別在於盈餘動能(earnings momentum)。2000 年的網路泡沫時期,許多公司幾乎沒有利潤。這與當前的 AI 趨勢明顯不同,原因在於很多大型科技公司享有極高的盈利,不僅能創造自由現金流、回購股票,也能在全球市場具有主導地位。
過去幾個月,輝達、谷歌、 Meta 和微軟等公司的獲利預期大幅提升,例如輝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 , 其每股盈餘(EPS)預測從 5 美元成長近 5 倍至 25 美元。「絕地七騎士」在過去九個月,其總盈餘預期也成長了約 50%,相較於當年的網路泡沫,這是一個重要的差異。價格走勢能透過改善的基本面來解釋,而非純粹炒作。
其次,從估值方面來看,相較於網路泡沫時期達到的估值頂峰,「絕地七騎士」和 AI 相關公司目前的前瞻本益比相形見絀。側重科技股的那斯達克 100 指數被認為是最能代表科技業表現的指標,在 1999 年底估值已超過 100 倍。這與當前科技板塊 33 倍的前瞻本益比截然不同。顯然,AI 或科技產業目前存在溢價,但遠不及網路泡沫時代的峰值。
此外,與 2000 年代相比,如今的投機性因素也少了許多。當年網路泡沫期間,任何只要擁有網路相關商業模式的公司,均可以上市,估值亦十分荒謬。相反地,目前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流程相對溫和。透過創投投入在科技板塊的資金,亦遠不及網路泡沫時期的極端水準。
市場對於市值較小且獲利不佳的科技公司給予較低的投資金額。大型科技股引領多數的股價波動,而無利可圖的小型股則落後於大盤。這一點從標普 500 指數排名前 5 大股票高度集中的程度便可看出,前 5 大股票目前佔該指數市值的 24%,遠高於 2000 年的水準。
人工智慧(AI)是一場革命
歷史不會重演,但常有跡可循。儘管當前的 AI 熱潮與當年網路泡沫的情況有十分顯著的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亦存在明顯的差別。即使目前 AI 熱潮存在一些投機因素,但不一定會演變成為 2000 年代估值以及股價大幅縮減的情況。AI 產業由擁有雄厚資金的大型科技公司主導,充裕的資金可支持 AI 發展成功。
AI 熱潮與網路泡沫最大的差別在於,AI 可能是一場革命,並在生產力方面帶來巨大效益。充分應用 AI 的公司最終能夠降低成本、產生更高的利潤,以及超越同業。 另一方面,這是一個長期的大趨勢,意味著 AI 貨幣化所需的時間,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長。
法巴財管相信,科技產業需要進行健全的盤整,以確保該領域在 AI 主題中持續成長。有鑑於估值上升和投資人目前對於該產業的預期過高,科技產業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開始落後大盤。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絕地七騎士」的表現分歧,其中 3 支成分股於年初至今走勢向下。雖然股價回調是在所難免,但同時也為其所挑選的股份和產業提供買入機會。
AI 內、外的機遇
對於希望在「絕地七騎士」以外尋求更多選擇者,法巴財管推薦半導體、網路安全、軟體和數據中心,此外也持續加碼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歐洲科技股。
此外,亞洲在半導體、軟體、手機、數據中心和電子商務領域擁有強大科技和 AI 發展環境,其中台灣、南韓、日本和中國都有表現突出的企業。
法巴財管表示,針對股市回調不需感到驚訝,尤其是科技股在經歷 6 個月的強勁升勢後,股價回調屬於正常現象。今年會持續加碼醫療保健、公用事業和物料產業。歐洲市場則看好金融、科技和房地產市場。隨著牛市逐漸成熟,「產業配置」將成為投資關鍵。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