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看好印度市場潛力 但不少外企立足困難、選擇撤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3-11-06 15:40
在美中貿易戰的前提下,加上印度市場與人口潛力,印度吸引了許多跨國企業的注意,但與此同時,由於印度政策的多變及保護性措施等因素,外國企業在此立足困難,不少企業都因此最終打退堂鼓。
根據經濟、商業、市場研究公司 IMA India 在今年 5 月發布的《2023 年全球營運基準調查報告》,儘管印度在基礎設施、監管和技能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挑戰,但仍有 88% 的參與該調查的跨國公司的 CEO,將印度作為替代中國的首選國家。
但與此同時,企業退出印度的新聞報導也常成為焦點。今年以來最著名的案例,包括迪士尼決定售出印度業務,而台灣企業緯創也在經 1 年左右的談判,將印度子公司股權售予塔塔集團,退出印度 iPhone 組裝業務。
印度政策的多變與針對性,常引來企業的抱怨。此前,印度也曾因為判決國際公司高額罰金,引起企業抗議與長期訴訟,最著名的包括與英國電信公司沃達豐 (Vodafone) 的爭議。
2007 年,沃達豐花費 111.2 億美元收購了李嘉誠設在開曼的 CPG 投資公司,而 CPG 持有印度和記 67% 的股權,從而變相獲得了對印度和記的控制權。交易的公司都是開曼的,所以管轄權和稅收也都在開曼。
但印度稅務部門認為,既然牽涉到印度公司,那就得向印度繳納股權轉讓所得稅,所以英國沃達豐和李嘉誠全部涉嫌逃稅。因此,印度政府向沃達豐開出了 20 億美元的罰單,對李嘉誠開出了 12 億美元的罰單。
雙方在多年訴訟後,印度當局為此修法,改為有權追繳 50 年前的稅款。最後沃達豐上訴到國際仲裁法庭,直到 2020 年國際法庭裁決,認為印度政府必須停止索要 20 億美元稅款(包括稅收、利息和罰金),並向沃達豐支付 430 萬英鎊作為法律費用補償,全案才終結。
近年來印度與中國企業的爭議,則有上升趨勢,中國小米、Vivo 都陷入投資相關爭議。2022 年 1 月,印度稅務情報局向小米印度罰了 65.3 億盧比(約 5.58 億元)稅。5 月 1 日,再凍結其 7.25 億美元(約 48 億元)資產。
2022 年 7 月,vivo 的 119 個印度相關銀行帳號被印度執法局封鎖,總額達 46.5 億盧比(約 4 億元)。印度執法局在相關聲明中指控稱,vivo 印度公司為逃避納稅,將 6247.6 億盧比匯往中國等地,金額相當於該公司一半左右的營收規模。
據中國央視引用印度官方公布數據,7 年間,2,783 家跨國公司關閉在印業務,包括福特、富士康等,約占印度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特別在中印關係緊張之下,中資公司在印度的發展格外困難。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