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中國對台貿易報復代價高 更不可能對晶片出手
鉅亨網編譯林薏禎 2022-08-17 12:34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訪台後,中國對台實施多項貿易限制並進行大規模軍演,引爆台海危機擔憂。經濟學家認為,考量到中國對台灣先進技術的依賴,任何可能對台灣造成實質傷害的手段,例如制裁半導體產業,不太可能會出現。
經濟學家表示,台灣遭到中國制裁的產業貿易價值,僅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不到 1%,即使北京政府可對更多項目實施禁令來加大施壓力道,例如食品、木材或礦業,但這些都無足輕重,中國也不太可能對台灣經濟倚重的半導體產業出手。
星展集團經濟學家馬鐵英 (Ma Tieying) 表示,中國瞄準台灣科技業的機會仍相對較低,若對台灣製半導體實施禁令,中國會很難找到替代品。
儘管如此,北京政府手中仍握有可對台灣施壓的工具。雖然台灣近年已積極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中國和香港市場仍占台灣出口總額約四成左右,因此對台灣來說,更多貿易限制仍是一大麻煩。
以下為彭博從四大面向爬梳中國已對台灣實施的貿易制裁,以及未來採取其他措施的可能性。
貿易制裁
北京政府本月對台灣上百家食品業者實施進口禁令,柑橘類水果和部分冷凍魚出口也受限,但對台影響似乎不大。
根據高盛經濟學家上周發布的報告,去年兩國雙邊貿易額共達 3283 億美元,其中食品業占比僅 0.4%,對柑橘類和部分魚類的出口限制,對台灣 GDP 的影響可能也不到 0.1%。
星展銀行報告指出,若中國想減輕貿易制裁對自身經濟的影響,可將目標瞄準台灣木材、礦產與鞋帽等,因為台灣在出口這些商品方面相對較仰賴中國,中國卻可以輕鬆找到替代市場。舉例來說,台灣有五分之一的木材出口到中國,但僅占中國進口木材總量的 0.1% 左右。除了台灣以外,中國的其他木材來源國還有俄羅斯、美國和澳洲。
科技力量
科技產業是兩岸貿易的核心,占台灣對中國出口總額將近七成。台灣之所以能在全球半導體市場領先全球,主要歸功於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的主導地位,若禁止台灣半導體進口,尤其是最先進的 5 奈米和 7 奈米製程晶片,中國恐怕很難找到替代供應商。
即使中國挹注大量資金於半導體研發,幫助本土半導體商在晶片生產方面取得進展,產業專家認為,中國晶片製造能力仍落後台積電幾年的時間,這代表台灣半導體業對中國來說仍是關鍵資源。
兩岸投資關係
除了貿易之外,兩岸也存在密切投資關係,多家台灣電子公司在中國設有工廠,包含 iPhone 組裝廠鴻海 (2317-TW)。陸媒《河南日報》今年稍早報導,光是鴻海鄭州廠就有 20 萬名工人,這代表中國很難在不影響國內經濟的情況下,對台灣公司實施制裁。
台灣觀光產業是中國可能瞄準的另一項目標,但對台影響有限,因為早在因疫情實施封控措施之前,北京政府就已限制發放赴台自由行簽證。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也透過政策,鼓勵東南亞在內等地遊客赴台觀光。
供應鏈
為了譴責裴洛西的訪台行程,中國本月初在台周圍發動軍事演習。彭博匯編數據顯示,今年全球近一半的貨櫃船隊和 88% 的最大噸位船舶經由台灣海峽,倘若未來中國擴大對台軍演,這條全球最繁忙的貿易航線勢必遭受進一步衝擊。
不過,在軍演升級情況下,對中國港口的貿易影響可能會比台灣更大。
貨櫃分析公司 Linerlytica 顧問 Tan Hua Joo 表示,進入台灣港口不一定要經由台灣海峽,但想要進入中國或香港港口,往往必須途經此航道。他還說,中國近期的軍演對台灣海峽的貨櫃運輸影響有限。
儘管如此,經濟學家認為,北京政府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對台灣採取更進一步的貿易限制,因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希望在今年稍晚的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前鞏固自身權力。
星展經濟學家馬鐵英便說,中國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或幾季擴大貿易限制,考量到政治日程非常繁忙,台海緊張局勢恐逐漸升溫。
本篇文章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弱勢下殺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