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擴轉向內縮 市場經濟岌岌可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1-08-04 16:04
根據《財訊》報導,自從滴滴出行 6 月 30 日在美國 IPO,掛牌三天就遭中國以防範國家數據安全為由,對公司展開審查;寒蟬效應造成中資大數據、平台服務型企業的恐慌。中國近期密集整治互聯網、教育等企業,政策大轉向,明顯由「外擴」轉向「內縮」。
《財訊》報導指出,從 2020 年 11 月初中國政府叫停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的陸港股雙掛牌,對阿里巴巴處以反壟斷罰款,一直到今年對平台、教育、外送、音樂、視頻等企業的諸多限制;其中,「教育類企業放棄營利目標」應該是共產主義最赤裸裸的亮牌,企業經營多年累積的資源,在一夕被「充公」。
歸納中國政府各式監管,目標就是更加收緊意識形態主導權,並介入大數據企業,以進一步管理人民資訊。以網路、新科技為基礎的新創企業,只要喝過「洋墨水」,在互聯網上面有影響力、外資股東多、在美國上市,這些企業都不可靠,必須要收緊管理。中國政策大轉向,這當然不是由民間所發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意志,用絕對的權力貫徹執行。
回到經濟層面,中國肆意收緊上市公司的營運限制,結果就是 7 月以來,股市對中資股的追殺。螞蟻事件至今,中資股的股價變化可視為政策祭旗、政策支持的指標,代表中國政府對待企業的冰火二重天,除去鋁、石油等原物料以外,方向很清楚,第一是與外國連結深的企業,必須進行整改,例如互聯網、大數據、教育等,尤其是和意識形態、群眾聚集有關的企業最要抓在手上。
第二是沒有國外上市的,政府掌控力強,以後也最可能分到資源,尤以 A 股為代表,例如電池的寧德時代、長城汽車、專長於監視的海康威視等;港股則以體育用品股李寧、安踏,從美國回歸的中芯為代表,這足以看出中國政策支持、或者至少不打壓的方向。
8 月,中國必須面對許多大事,包括黨的北戴河會議、美國對武漢病毒溯源報告的期限,都考驗著習近平的應變能力。而台灣在中國內縮的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眼前所見站對邊的機會,也背負著過去與中國緊密連結的包袱,也將迎來巨大變局。
- 投資孩子「這件事」 讓未來更具有競爭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