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紓困融資救急不救窮 盲目拚績效誰來把關授信風險?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20-04-13 08:00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產業,政府快手祭出 7000 億元融資貸款專案,責成公股銀行率先扛起紓困貸款重任,並以績效考核評比督促銀行提高核貸效率,在非常時期,銀行「雨天借傘」固然可以讓企業免於倒閉危機,但一味以數字排名緊盯「救急也救窮」,恐讓部分體質欠佳的業者搶搭政策順風車,銀行面臨壞帳大增的危機。
疫情嚴峻讓各行各業陷入業績慘澹窘境,但公股銀行放款部門業務量卻逆勢暴增,授信審核案件更因案件量增加而塞車,原因無他,除了政府的 KPI 考核外,還有民代緊迫盯人壓力,讓「檢討紓困融資」成為公股銀企金部門的最新日常。
從金管會統計來看,截至 4 月 8 日止,全體銀行共核准 754 件紓困貸款、金額約 89.65 億元,其中公股銀行核准件數 586 件、金額 57.98 億元,公股行庫包辦核准件數比重高達 7 成以上、核貸金額也超過 6 成,反映公股銀行配合政策積極態度。
去年政府為展現力挺小微企業的決心,訂定放款戶數的績效考核目標,公股銀為衝刺 KPI 卯起來搶客戶,甚至出現分行為了業績達標,主動詢問鄰近的小型店家是否有借款需求的荒謬現象。
時隔一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衍生的紓困貸款政策,除了真正有需求的企業急需貸款援助外,現在也傳出部分已列逾放、轉催收的案件,甚至先前無法過關的授信案,搶搭政策順風車以紓困名義要求銀行提供紓困融資。
在政策強力要求下,銀行「有義務」提供企業紓困已成市場主流風向,加上財金部會高層派出神秘客抽查銀行業務、民代介入等壓力下,讓銀行對於遞件申請的授信案被迫要「雨露均霑」,幾乎沒有說不的空間,而且還得火速通過審核放款,但問題是,攸關銀行資產品質的風險控管與貸後管理誰來把關呢?
為防堵疫情世界各國相繼鎖國政策下,讓部分企業營收、獲利急速萎縮,加上企業放無薪假、裁員重挫內需消費動能,為避免經濟蕭條,政府用非經濟手段,要求公股銀行給予企業融資協助有其必要性,只是在融資支持之餘,是否也該回歸授信專業,讓銀行依照企業財務體質、市場競爭力與產業前景,依照個案審核評估,而非一味的用數字要求銀行衝刺績效。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