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發展財富管理 原來是央行匯率與金融發展的矛盾大對決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19-12-29 20:35
台灣發展金融中心已經喊了多年,只是換了多種樣態,包括國人理財平台、打造亞太理財中心等,但始終未能如願,金管會此次擬推出的「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宣稱因為搭上台商回流商機,加上貿易戰、香港反送中等,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效應,不過,細究過去歷史,不分藍綠政府都提出相關方案,有些項目只是「換湯不換藥」,之所以一直無法順利推出,其實都是卡在央行不點頭,倘若這次央行依舊綁手綁腳,「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恐又將淪為口號。
☆推動我國亞洲區域銀行的開始
要談到我國推動財富管理方案之前,先來回顧相關時空背景,歷經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全球經濟重心自歐美移往亞洲,其中東協國家表現尤其亮眼,儼然成為亞洲與全球經濟成長新引擎;且東協各國擁有年輕勞動力之人口紅利,發展潛力備受期待。
由於中國投資環境改變,經營成本不斷增加,外資及台資企業逐漸將發展重心轉往其他亞洲市場,隨著東協經貿區域整合效益發酵,貿易壁壘消除,跨境經濟活動興盛帶動強勁內需,且 RCEP 談判持續進展,對我國產業未來布局影響甚大,金融業自然也不置身事外。
近年來亞洲區域銀行快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伴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快速成長及政府積極鼓勵,銀行業者紛紛透過購併、創新、轉型等方式,力圖拓展亞洲市場,在區域銀行形成之際,政府一直希望建構我國銀行業拓展亞洲業務的戰略藍圖,並就戰略思維設定目標及擬定策略,進一步將金融版圖擴大。
☆「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重要看點與問題點
此次,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擬提出的「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最被他重視的便是訴求要打通國際金融業務分行 (OBU) 與國內的外匯指定銀行 (DBU) 的資金流動,且包括 OBU 可銷售的商品,也擬開放 DBU 賣,以擴大金融業商機。
金管會想打通 OBU、DBU 之間的資金流動,以利台商將台灣做為「資金調度中心」。做法上擬分三階段逐步開放,即短期先由外幣授信帳戶開始,第二階段再朝存款帳戶方向,長期目標則要發展類似新加坡的 ACU(Asian Currency Units,亞洲通貨單位)制度,不限身分,只看幣別,讓企業資金更能自由進出。
金管會要放寬 DBU 銷售產品的業務限制,主要著眼於《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實施後,匯回的資金中有 25% 允許投資在銀行的信託專戶或證券全權委託專戶,此被視為金融業擴張財富管理業務的資金來源,但進一步探究卻發現,因為 DBU 投資受到太多限制,因此設法讓匯回 DBU 的海外資金能夠比照 OBU 也能有投資的金融商品,如果沒打通兩者之間資金的流動,境外資金匯回的意義恐大打折扣。
再者,一旦打通 OBU、DBU,但是現行 OBU 可銷售金融商品不足,金管會之前盤點了 16 項新加坡有、但是我國沒有的金融商品等著開放,其中,最大亮點是傳出要開放「境外結構型商品連結台股」,也就是海外投資人錢不用匯進來,就能享有投資台股的好處,更甚者如能連結國內利率、匯率的金融商品,讓一些國外投資人可作資產配置及避險之用,若能順利開放,估有超過新台幣千億元熱錢可挹助台股,但金管會官員強調,這部分須取得央行同意,以免影響新台幣匯率。
其實,爭取開放「境外結構型商品連結台股」非新梗,早在 2012 年 10 月,陳冲擔任行政院長時期推「國人理財平台」、2015 年曾銘宗擔任金管會主委提出打造「亞太理財中心」、再到顧立雄去年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中提出「建構國際理財平台」,顯然不同階段的政府,都有此規畫,殷殷企盼可開放境外結構型商品連結台股、台灣利率與匯率。
金融業高層表示,這是境外資金或國人理財最想投資的賣點,不過香港與新加坡能成為區域金融中心,與台灣最大的差異,就在「匯率、利率及商品自由化」。
從金管會官員 12 月中旬最新透露進度也可見到此現象,官員透露最新進度,指稱「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似乎將再改名,可能更名為高階資產財富 2.0,而對照顧立雄 9 月 25 日在立法院財委所提,「擬開放的商品不少是債券商品,所以會放寬債券商品的信評限制;有關境外結構型商品連結台股指數、銀行發行的台股結構型債券,也在研議中。」金管會官員 12 月中透露的開放項目中,卻已不見「境外結構型商品連結台股」蹤影,外界揣測,可能又是央行因為匯率因素不放行,因此此項目「被消失」。
☆匯率穩定 vs. 金融發展矛盾大對決
顧立雄 12 月 5 日曾公開指出,所謂國際金融中心,資金必須完全自由進出,但是台灣金融市場難以取代香港有五大劣勢,包括:非英語系國家、法律體系、賦稅、消費者保護、及「匯率問題」。顧立雄此言,使得匯率穩定與金融發展孰輕孰重的論證又躍上檯面。
台灣就算不打造亞太金融中心,只要發展區域財富管理、或資金調度中心,一定也需要開放涉及新台幣與外幣兌換的金融商品與國際金融業務,所以,也須得到央行的同意。
但是,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新台幣匯率穩定,牽動進出口貿易與經濟成長,美國財政部曾在 2016 年 4 月、10 月、2017 年 4 月將台灣列入觀察名單中,指的就是央行藉著積極買進外匯,壓低新台幣對外匯價,以提高我國出口品的競爭力。
央行對可能衝擊新台幣匯率穩定的金融商品與業務開放,一直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態度,其實是因為有前車之鑑,開發中國家在 1970 年代時,過早開放資本自由移動,以致匯率動盪、爆發貨幣危機,因此,央行身為管控匯率的主管機關,把關格外保守,金融業者甚至評論到「新台幣匯率」,都可能被請去喝咖啡。
不過央行自 1980 年代下半葉起,已逐漸放寬諸多外匯管制,但現存一些管制措施,在國際間仍相對制肘,甚至成了金融發展的絆腳石。
歷經藍綠政府政黨輪替,一再喊出不同名目的金融中心口號,是否有助台灣成為金融中心?台灣各財金主管機關在憧憬與監理爭議中,須清楚了解打造金融中心背後所需的一整套基礎,不僅是提供本國資金的供應者,同時也包含外國資金和本國金融市場的資金融通,基於此,央行在「匯率穩定 vs. 金融發展」的矛盾大對決裡,勢必得做出讓步,「境外結構型商品連結台股」最後倘若真的從此次開放項目消失,推斷台灣想成為金融中心恐怕只是泡影。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