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台積電、三星都怕“他”後來居上,連大基金也投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11-09 18:06


幹了18年,中芯國際(00981-HK)還是把自己幹成了一家普通半導體工廠。

一家不能用財報解釋的企業

11月7日,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路18號的中芯國際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芯國際實現營收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0.5%,但環比下滑了4.5%。


圖源:2018中芯國際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晶圓製造佔中芯國際當期收入的94.4%,其中28納米技術所佔比例為7.1%,較上季度的8.6%有所下降。中芯國際收入主要來源於通訊、消費、電腦、汽車/工業四大領域,得益於市場無線通訊,電源管理與指紋識别類芯片增長強勁,通訊類大頭營收佔46.3%,值得一提的是,大消費行業芯片代工異軍突起,佔比高達32.5%。

按地區劃分,不包含技術授權的中國區收入同比增長40%,佔比57.9%,中國市場反哺了中芯國際過半的收入。以2017年為例,中芯國際錄得收入31億美元,其中内地和香港地區的銷售收入14.6億美元,佔比約為47%。這個體量如果與2017年中國每年2000億美元的芯片進口額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每年財報都相似,年年季季各不同。中芯國際從建立之初,其之於中國戰略層面的意義,已經遠非一張簡單的財務報表所能衡量的了。

晶圓代工大廠

2000年初,中芯國際在張江動工建設的時候,是被寄予厚望的。台商張汝京一手創辦中芯國際,在上海張江打下第一根樁後,築巢引鳳,吸引了大批台灣、海外半導體製造人業才來到張江。

一說製造業,就顯得特别Low。消耗大量資源的製造業似乎都是發達國家的過氣品,被轉移到第三世界的頭上。但有一樣製造業是讓發達國家敏感而保守的,那就是芯片製造業。但這個行業絕不低級。相反,雖然掛著“製造”的頭銜,卻玩得是高科技。

這麽說吧,就在AI、人工智能還在玩概念的今天,芯片製造行業早就開始了智能化生產。芯片製造的製程都是在高級智能化的設備内封閉進行。2000年初的製造設備早就堪比今天的智能機器人,芯片製造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機械手臂、精準掌控,一點都不能含糊。

一片矽片要經過超強真空處理、浸泡、高能等離子體加工、紫外光照射等一係列步驟,同時還要經過上百道製造工藝,身經百煉,才能變成CPU、存儲器片、圖形處理器等。

這些加工好的芯片小到家電產品,大到軍工裝備,凡是涉及“智能”二字的領域都離不開它。這也是為什麽國家大力扶持芯片製造業的初衷。中芯國際主要做芯片代工,為國内外芯片設計商做製造這塊,還屬於純商業領域。

有傳言,說張汝京當初回國辦廠的時候,為了拿到美國政府對芯片製造設備的出口許可,而四處求人。因他本人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後來求助全美五大教會為他背書,併允諾美國政府中芯的產品一定隻用於商業用途,不會用於軍工產品,才得以進口0.18微米生產線設備。

儘管0.18微米生產設備在當時已經不是美國最先進製程的生產設備,但相比中國還在生產0.35微米的產品,0.18微米還是領先了兩代。就這樣,憑借0.18微米芯片製造技術,中芯國際開始展露頭角,併於2004年在紐交所和聯交所同時掛牌上市。

因為履諾良好,2007年12月,中芯又順利拿到了45納米產品的生產設備,僅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1年左右的時間,2009年1月1日,他們又順利拿到了32納米生產設備的出口許可。

憑借這些領先國内的芯片製造設備,中芯國際一騎絕塵,讓週邊的一眾芯片製造商遜色不少。

技術壁壘

從成立之初,到今年中芯國際已經走過了18年歷程。眼下中芯國際已經陸續在北京、天津、深圳、江陰建立晶圓代工長,在製造工藝研發方面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和建樹。

中芯國際與國際一流大廠相比仍相去甚遠。

中芯國際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貢獻度最高的還是來自於90納米及以下的製程技術,佔比達到48.2%。不過其最先進製程工藝28納米營收隻佔7.1%,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

28納米是中芯國際乃至中國整個芯片製造行業的先進工藝,對台積電來說,卻早在2015年就已經折舊量產,2017年更是拿下全球同製程產值的7成份額。

這意味著,當中芯還在28納米苦苦掙紮時,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巨頭都已搶灘4納米工藝,這要落後别人幾個時代?而且,台積電7納米的芯片已於2017年4月開始試產。中芯國際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去追趕超越。

放眼芯片設計領域,華為海思2017年營收47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七大IC公司。麒麟芯片很先進,光是導入7納米製程的時間點,就已經相當接近世界最領先的高通。與芯片設計相比,中國的芯片代工仍處於草創階段。

不過,中芯國際在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分析會議上公佈已經在14nm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本次第三季度財報中公司表示,將持續進行14納米的客戶導入與驗證工作,不知道2019年能否實現14納米的量產。

未來,芯片製造工藝增量空間來自14nm及以下高性能計算市場,28nm及以上舊節點需求穩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未來在中國大基金的戰略支持下,中芯國際14納米技術能順利量產,許中國“芯”一個未來!

作者:李瑩

編輯:唐文英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營收創高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