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宇專欄】當臉書不再是臉書
錢震宇 2018-09-27 08:12
照片分享程式 Instagram(IG)兩名創辦人希斯特羅姆 (Kevin Systrom)、克里格(Mike Krieger) 因不滿母企業臉書執行長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干預 IG 運作,決定離開。更早以前,同樣被臉書收購的 WhatsApp 共同創辦人庫姆(Jan Koum)也選擇離開。
消息傳出,臉書股價一度下挫 4.26 美元來到 161.15 美元,最終收在 164.91 美元,股價近期已經跌了 6% 多。臉書近期受到隱私權爭議、假新聞及干預政府選舉等問題困擾,深陷泥沼,現在又遇到 IG 創辦人出走,顯示祖克柏的經營模式已經出現重大問題,臉書的未來,確實令人憂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最近上臉書不僅看不太到最愛粉絲專頁的最新動態,連好友的動態也常被略過。過去想要在臉書上分享的影片和照片,可以盡情地放上個人臉書頁面,現在卻被限制只能在動態影片及靜態照片中二選一。重點是,若想要讓臉書能夠觸及更多人,多發文章照片都沒辦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買廣告。
祖克柏在草創之初,曾經對外表示,「臉書最主要目的就是連結世界 (connect the World),透過臉書讓各地的人們串聯起來,彼此聯繫、分享」。一開始的臉書確實乘載著這樣的使命,人們透過臉書找尋朋友、同學、同好,分享日常生活及點滴,然而使用者快速成長後,原本標榜著免費使用的臉書介面,開始設置了付費機制。
臉書 2004 年成立後,搭上社群網路發燒,很快地席捲美國及加拿大;台灣則是在 2008 年開始有大量的民眾加入臉書,加上同年有總統大選加溫,臉書成為選戰宣傳利器,用戶大量增長。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在 2013 年第 4 季,台灣約有 1500 萬人每月登入臉書,其中約 1200 萬人透過行動裝置登入,每日活躍用戶 1100 萬人,其中 850 萬人是透過行動裝置登入,滲透率高居全球第一。
隨著臉書的盛行,各國使用者卻開始發現「臉書並不如想像中美好」,甚至是開始製造衝突、分裂。最顯著的例子就是 2014 年緬甸的動亂,臉書被控散布仇恨及歧視言論,未加管制的內容被有心人士利用,在剛開始開放網路的緬甸社會快速流竄,進而造成種族動亂的悲劇。
當時就有評論者批評,臉書根本不重視緬甸,只是當成一個通往其他地區的連結,而且在臉書重商主義下,緬甸幾乎無利可圖,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用心經營。對照祖克柏近年頻頻前往大陸,向大陸示好,無非也是希望大陸政府能夠開放臉書落地,搶食龐大的市場。只不過,面對外界的對其臉書內容上的質疑,祖克柏絲毫不以為意,避重就輕,只在乎市場及營利,這也讓臉書使用者逐漸對其失望,漸而轉向 IG 或 TWITTER 等。
臉書從一開始是人們記錄每天生活內容、進行社交的社群媒體,到後來成為不少政治人物利用宣傳的工具,甚或是政治團體遊說的場域,本質上已經有了改變。也因為臉書並未設置驗證及保護隱私權機制,導致使用者的個資外洩,遭到政府部門利用,即便事後臉書趕緊補救,但也無法解釋是否一開始就是協助政府蒐集人民資料的爭議。
祖克柏 9 月 13 日在臉書網站上發表一篇「準備迎接選舉」的長文,說明過去被指介入政府大選的問題,祖克柏強調它們已經採取了所有步驟來防止類似情形再次發生,並結合最新技術來防堵假新聞、製造分裂的言論,更制定了一個新的規定,在臉書上購買政治廣告者必須為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以防止外國勢力介入。
然而,對使用者來說,臉書已經失去了原本使用臉書的單純溝通目的,現在的臉書變成複雜而危險,不僅被迫接收不想看到的訊息,甚有可能成為他國攻擊的資料庫,成為政府蒐集人民資料的樣本;臉書動輒詢問是否要登廣告的 banner,更成為困擾臉書使用者的 bug。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就連照片分享程式 IG 也遭到臉書高度管控,難保變成更加上商業化、無隱私化。當臉書不再是臉書、IG 不再是 IG 後,也許就是使用者該說分手的時候了。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