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破產10周年 陳家強:現在風險最大的是美國ETF市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9-10 10:14
雷曼兄弟破產將於 9 月 15 日 (週六) 屆滿 10 周年,當年港股在短短一個半月近乎腰斬。10 年後的今天,時任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的陳家強認為現在很難再發生一次金融海嘯,但美國的 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市場太大,在程式交易推波助瀾下,風險很大。
2008 年一場金融海嘯,改寫了全球金融秩序。名列世界前茅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美歐金融體系崩潰。為了避免經濟陷入蕭條,美國聯準會 (Fed) 史無前例地開動印鈔機,6 年內印了近 4 兆美元鈔票。日本也加快印鈔,一直力拒印鈔的歐央行最終也加入行列。
陳家強憶述,港股由 9 月雷曼倒閉,至 10 月底跌至 10600 點,一個半月近乎「腰斬」一半,時任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的陳家強憶述當時的心情,形容香港猶如「汪洋中一條小船」,首 2 周每天都很緊張,不敢想像若再有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會產生怎樣的災難。
除了爆出迷債事件外,9 月 24 日東亞銀行 (0023-HK) 一度發生擠兌。就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日子,陳家強憶述,當時市場上有很大的壓力要求港府禁止股票做空,但財金官員堅持香港的做空制度已很完善,最終頂住壓力。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破產,令其發行的信貸掛鉤票據 (香港稱為迷你債券,台灣稱為連動債) 價值暴跌,因而在台灣、香港等地引致投資者不滿的事件。在香港,雷曼兄弟擔保的迷你債券總價值約港幣 127 億元。
雷曼倒閉後,美國收緊做空規則,與英國一起禁止做空金融股,主要市場唯獨香港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陳家強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表示,當時不少人怪政府不禁做空,令香港成為國際提款機。但我們及監管機構很認真地考量,覺得我們早已要求做空需要借貨,做空已不是那麼容易,無需跟進美國禁止做空。
他指出,政府在那幾個星期裏,一直密切留意做空數據,沒有發現大幅提升,他說:「跟著別人恐慌只會令人猜測你在怕什麼。事後回頭看,我覺得我們很正確,香港亦成為其他市場的典範」。
陳家強說,2008 年 3 月,大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倒閉,結果由摩根大通接管,令大家都相信美國政府不會不救雷曼。所以在 9 月 15 日,雷曼倒閉,接着 AIG 也爆煲,摩根士丹利股價大跌至僅數美元,「當時大家都覺得股價大跌的公司就有危險,可以無事變有事」。
雷曼倒閉後一個多星期的早上,手機短訊瘋傳東亞銀行受事件牽連,令東亞各分行出現擠提人龍,市民深宵排隊取款。至翌日時任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證實出手買入東亞股票,加上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表明港府支持東亞,恐慌才告平息。事件觸發港府一度把銀行存款保障由上限港幣 10 萬元擴至百分百。
10 年過後,陳家強談到近日全球股市的波動,他認為市場正反映新興國家及地區的風險,但很難再發生一次金融海嘯,因為目前金融機構的關連度已下降。反而他認為美國的 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市場太大,更值得關注。
他指出,ETF 作為被動投資,很多時會集中買入同一批股份,形成風險過度集中,若再加上程式交易 (Algo trade),風險更大。他認為這個問題要全球不同監管機構一起研究及調節。
以 8 月底的數據為例,全球最大的 5 隻 ETF 全是美國上市、並主要買賣美股的,當中有 3 隻更是追蹤標普 500 指數,包括規模最大的 SPDR 標普 500 指數 ETF,截至 8 月底市值逾 2700 億美元。摩通的報告指出,今年 5 月全球 ETF 管理資產逾 5 萬億美元,10 年前僅 8000 億美元。
陳家強認為,投資者永遠都是一窩蜂的,尤其是當市場暢旺時,大家的風險意識亦會減弱。他指出,從監管者的角度亦只能確保金融機構沒有不良銷售,因此最重要的還是靠投資者提高風險意識,了解到要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展望本週港股走勢,《星島日報》引述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植耀輝表示,美國對中國貨品的徵稅範圍或擴大,市場擔心經濟受影響及企業盈利受損。短線港股或有技術反彈,但相信幅度不大,外圍若有風吹草動,或拖累恒指見 26500 點。
另外,恒指成分股變動今 (10) 日正式生效,申洲國際 (2313-HK) 及中生製藥 (1177-HK) 正式「染藍」,東亞銀行 (0023-HK) 及招商局港口 (0144-HK) 則被剔出。
恒指今 (10) 日開低走低,截至發稿,報 26712 點,跌 0.97%。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