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個交易日僅1天虧損的高頻交易神話,高盛能打破麼?
華爾街見聞 2018-07-08 12:21
為了更好地與華爾街高頻交易機構們展開競爭,金融巨頭高盛集團正在邁出大膽的一步:組建全新的技術部門。
美國財經科技網站 Business Insider 報導稱,看到高盛的一系列內部備忘錄顯示,這家投行在它的銷售和交易部門中加入了一個工程組,以便銷售和交易部門能看到交易系統的整個開發和管理流程。
上述媒體稱,2015 年加入高盛的股權電子執行交易主管 Raj Mahajan 將與 Konstantin Shakhnovich 以及 Ezra Nahum 聯合執掌這一新部門,他們將直接向高盛集團首席資訊官 Elisha Wiesel 和股票交易各部門主管們匯報工作。
高盛不是第一家這麼做的金融大佬。此前,瑞信也重組了股票業務部門的結構,把原本分開的部門合併到一個組內。
這些巨頭們此舉的目的在於向諸如 Virtu、Citadel Securities 等一眾華爾街高頻交易機構看齊,這些機構因其更小的團隊規模和更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而表現出更強大、靈活的創新能力。傳統的金融投資巨頭們正在尋求各種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高盛調整組織架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高頻交易是一個結合了金融和計算機的產業,但同時精通這兩者的人才非常稀少。金融人士缺乏對技術的判斷能力,IT 人士又會對需求把握不清。而金融巨頭們的此舉讓證券部門和技術人士融合到一個團隊,可以改善內部溝通,並更靈活地回應客戶需求。
什麼是高頻交易?
關於高頻交易的明確定義,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很難給出,最終的描述基於以下 5 個特性:
● 使用超高速的複雜計算機系統下單
● 使用 co-location 和直連交易所的數據通道
● 平均每次持倉時間極短
● 大量發送和取消委託訂單
● 收盤時基本保持空倉(不持倉過夜)
簡單來說,高頻交易公司多為做市商,同時向市場提供買價和賣價,以收集並利用其中的價差,通過高頻次交易來賺取驚人的利潤。換句話說,高頻交易的核心戰略在於大規模買入、賣出,並從買賣差價中賺取利潤。
這種交易需要依賴高速數據連接系統,並使用公司自營資本開展算法自動交易。隨著美國股票市場加速向電子化交易轉型,催生了高頻交易的爆炸性增長,約有一半以上的美股日均交易量來源於此。
高頻交易公司是在金融危機前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因其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盈利十分依賴於市場波動性。在市場有著劇烈波動之時,這種策略更為成功。
市場對這種利用計算機算法分析複雜的市場變化並快速執行交易指令的方式持兩派陣營,一方認為股市從高頻交易中大大獲利,而另一方則持相反看法,認為高頻交易將投資者置於一種被動狀態,一旦系統出現錯誤,將會在短時間內給股市帶來巨大衝擊。
雖然伴隨著爭議,過去十年,高頻交易已經在市場生態系統中站穩了腳跟,並逐漸成長為全球 ETF 及金融衍生品領域的主要力量。
而且,高頻交易公司的虧損機率低到難以置信。以全球最大的高頻交易公司之一 Virtu 為例,一家利用高速計算機在 200 多個市場買賣股票、債券、貨幣和其他資產的金融公司,在 2009 年至 2014 年的近 1500 個交易日裡,Virtu 僅有一天出現虧損。
高盛曾多次批評高頻交易
在行動上進軍的同時,高盛卻多次在觀點上對高頻交易表示否認,認為高頻交易對市場穩定性造成了威脅。
高盛前首席營運官 Gary Cohn 曾在《華爾街日報》專欄中發表了題為《控制高頻交易的可靠方式》,文中表達了高盛對於計算機自動交易的遺憾,認為由於絕大多數高頻交易發生在多個電子交易市場,但每一個市場都有自己的規則,股權、市場結構日益分散和複雜,碎片化和複雜性所帶來的風險,伴隨著執行交易和交易速度的增加被急劇放大,對市場運作的能力產生了嚴重影響。
今年 5 月,高盛的全球信貸主管 Charles Himmelberg 在一份報告中給出了兩個提示:不要高估了市場的穩定性,不要小覷了流動性的風險。而他把這兩種「誤讀」風險,都歸因於日益壯大的高頻交易。
Himmelberg 指出,高頻交易提供流動性,但不提供基本面資訊,也就是說,高頻交易知道東西的價格,但不知道東西的價值。當市場需要高頻交易時,它提供了天量的流動性;而市場不需要它時,高頻交易就偃旗息鼓,抽干所有的流動性。「高頻交易的擴張,和由此而來的市場的低波定性,可能掩藏了潛在的市場的脆弱。」
這樣的危險在於,一旦高頻交易開始讓流動性從市場中流失,其他的後果就會隨之而來,會使拋售情況變得更糟。
高盛近期還發布報告稱,高頻交易抬升金融市場穩定性風險。
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Charlie Himmelberg 表示:
在牛市中成長起來的高頻交易(電腦程式交易 / computerized trading)並未能夠獲得足夠的壓力測試,恐將令下一次「閃崩」更加慘烈。
Himmelberg 警告稱,不要高估市場穩定性,同時也別小看流動性風險,這兩種誤判風險,都是由於日益龐大高頻交易導致。因為高頻交易不止缺乏充分的壓力測試,甚至會使投資人感到麻痹,低估了市場的脆弱程度。
Himmelberg 在報告中解釋稱,高頻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被觀測基本面的交易員捕捉到,作出誤判並參與到拋售中,這種正反饋帶來誇張的暴跌,也就是一系列的暴跌;而且還抽幹了流動性,把資產價格按在地板上彈不起來。
其實,高盛一直是高頻交易大玩家...
由於行業規則,高頻交易玩家往往傾向於私密化。不過,根據紐交所數據,高盛一直置身於紐交所前 20 名最活躍的高頻交易會員公司中。
金融部落格 ZeroHedge 也在早兩年就指出,高盛正在變成高頻交易巨頭,主導着這一市場,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一方面是受益於高盛不容小覷的科技實力,另一方面是高盛在不斷加碼對高頻交易方面的人才投入。
要做高頻交易就離不開高超的科技實力。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到,高盛 CEO Lloyd Blankfein 曾多次強調,高盛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毫不掩飾將自身打造為「華爾街的谷歌」的野心。去年的一份 CB Insights 報告發現,在高盛那時期招聘的崗位中,有多達 46% 的技術相關崗位,其中平台開發的人才需求最大,其次為營運工程師和股票技術崗位。
人員方面,高盛在 2015 年雇用了 Raj Mahajan 作為股權電子執行交易主管,表明其重點已經放在將自身打造為全球頂級的自動交易商之一。去年十月,高盛還迎來兩位技術工程師,也是高頻交易老兵,成為新合夥人。曾在高頻交易領域大玩家 Lime Brokerage 任職的 Jeff Wecker 將出任高盛首席數據官,負責數據管理和架構,將特別關注數據和資訊策略、控制、政策、商業化等方面;曾擔任高頻交易巨頭騎士資本(KCG) CTO 的 Mike Blum 也被高盛收入麾下,出任高盛的電子交易部門的 CTO。由於華爾街投行正越來越多的依賴於計算機程序化交易,高盛此舉也說明,正在投入大量資源以提高證券部門的電子交易能力。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