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說債:穩匯率確立短期風險底線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3 07:40
去年年底,股債階段性雙殺,國債跌勢尤為劇烈,股指相對溫和。究其原因,央行貨幣政策基調明確轉向「抑泡沫防風險」和特朗普效應強化人民幣貶值預期,是兩個核心驅動因素,而國海、招財寶、僑興等違約事件僅為信用收縮的表現形式。新年伊始,人民幣貶值預期因央行干預趨於緩和,部分修復了短期市場風險偏好,但流動性邊際收緊預期仍將持續壓制股債表現空間。
目前看,國內經濟政策因素並未出現明顯變化,經濟相對平穩運行,但擴張速度顯現放緩跡象;貨幣政策處於邊際收緊狀態,且臨近春節有強化可能。但1月開始,中美宏觀環境有所變化,1月5日—6日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驟然升值逾800BP,階段性緩解人民幣匯率過度看空預期;人民幣匯率驟升可能存在三方面驅動,一是央行主動干預防止貶值預期失控,二是空頭一致性預期後的槓桿踩踏行為,三是特朗普效應開啟證偽階段。但綜合考量,央行干預應為核心主導,體現央行短期匯率保「7」的政策意圖,類似去年1月底匯率短期驟跌之後的維穩狀態,去年同期國債下跌、股指小幅反彈後二次探底。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存在三大不同點,一是明確的信用收縮預期,二是經濟邊際復甦的轉弱可能,三是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第一,信用收縮預期,「抑泡沫防風險」的政策主導基調逐級強化並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意味着2014—2016年的寬信用狀態將出現轉折點,由此驅動國債期貨價格跌勢遠比股指更為劇烈,同時2014—2016年基於低利率基礎的股指估值有重估要求,這是顯著不同於去年同期的核心變化之一。第二,經濟邊際復甦轉弱預期,製造業PMI持續擴張已五個月,大概率在今年一季度邊際轉弱,但卻缺乏類似去年同期的超寬鬆信用政策支持,即一季度國內經濟處於邊際復甦轉弱的拐點區間,而去年同期則處於經濟邊際下行轉穩的拐點區間。第三,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美國政策路線的轉換風險,即由此前的中美合作狀態轉向相互制衡,實現的核心手段為貿易戰和金融戰的相輔相成,爭端焦點集中於匯率問題。中美爭端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金融戰,核心是中美資金流向問題,驅動的是人民幣貶值風險,藉由中國信用喪失風險驅動全球資金流向美國,但同時將受到中國央行的強力有效干預,類似1月5日—1月6日的人民幣驟升風險。第二個階段為貿易戰,核心是中美貿易順差的問題,驅動的是貿易制裁政策和人民幣被動升值可能,但同時也將受到中國相似的貿易制裁政策反制,中美此前雙贏合作模式或轉向雙輸共損模式,而特朗普政策驗證時期即將開啟。
總體上,人民幣中間價階段性保「7」對短期市場風險偏好影響偏中性,雖可緩和看空預期,確立短期風險底線邊界,類似2016年1月底,但目前內外宏觀環境與2016年1月底匯率維穩之後顯著不同,穩匯率和穩資產價格的矛盾趨向尖銳,需關注階段性保匯率對國內利率和資產價格的影響。
(作者單位:中財期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川普高關稅啟動!聯準會利率決策增變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