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托管存風險 銀行強勢介入P2P托管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夏欣
在爭奪P2P平台的資金托管業務上,銀行顯然是后來者居上。已將賬戶托管在銀行的積木盒子、你我貸等平台表示,新系統大概3月份上線,屆時資金交易通道將全部切換至銀行渠道,第三方支付渠道將逐漸更換。
“銀行有資金托管資質,獨立的資金托管部,在資金托管上經驗豐富,而且,其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公信力更高。”九鬥魚CEO郭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就資金托管方案正在與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東亞銀行做進一步的溝通。
銀行強勢介入P2P托管藍海
來自監管層的支持與巨大的利益衝動是銀行殺入P2P資金托管藍海的驅動力。
前不久,民生銀行推出“網絡交易平台資金托管系統”,積木盒子、人人貸等P2P公司為該系統的首批用戶。民生銀行資托管部總經理張昌林透露,民生銀行資金托管平台是在監管層鼓勵先行先試的基礎上成立的,籌備過程中得到了監管層的指導。
除了民生銀行,招商、浦發、中信等股份制銀行亦率先為P2P機構開設資金托管賬戶。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公開表示,P2P的資金托管應該在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容易造成風險傳遞、風險溢價,這兩種風險的疊加,有可能會數倍放大行業風險。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銀行介入P2P平台資金托管,一方面可以為網貸平台的高風險借貸提供有力增信,另一方面,也有望逐漸解決“資金跑路”頻發的行業困局。
按照監管層的想法,鼓勵P2P平台將資金托管於銀行;而對於銀行而言,資金托管業務不占用資本,還可以帶來中間業務收入,是銀行利潤增長轉型的藍海。
網貸之家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末,P2P行業累計成交量達2528億元,是2013年的2.39倍。互聯網金融人士預計,3年內,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
相對於第三方支付,金信網首席運營官安丹方認為,銀行更適合做P2P資金托管。據悉,金信網正積極地就資金托管問題和銀行進行接洽。
另據記者了解,P2P平台更傾向於選擇銀行的原因是希望借助銀行為平台提供增信。此外,與銀行合作,容易達到銀監會對P2P行業的監管要求。
從某種角度,P2P平台在銀行開立風險准備金賬戶則是為雙方更深層次合作,實現資金托管的預演。
此前,九鬥魚已經在東亞銀行開立風險准備金賬戶,對發放的每一筆借款提取1%作為風險准備金進入風險准備金賬戶,該賬戶受到東亞銀行的嚴格監管。九鬥魚平台上一旦出現逾期項目,將由東亞銀行監管的風險准備金為投資人剛性兌付。
無獨有偶。2月12日 , PPmoney互聯網金融平台也宣佈將與浦發銀行進行一系列深度合作,並就交易資金系統對接、風險准備金計劃等達成了合作意向。
PPmoney總經理胡新表示,在浦發銀行開設風險准備金專戶存管,風險准備金項目初始啟動資金為5000萬元,此后風險准備金額度將增加至億元級別。
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存隱憂
在P2P平台向銀行資金托管一邊倒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平台對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的隱憂。
2014年9月,央行條法司司長穆懷朋表示,互聯網金融業當下最大的風險是市場定位的問題和資金托管問題,核心的問題是要搞好資金托管。
安丹方對記者直言,第三方支付行業本身尚且不規範,央行也曾在收單等問題上對之進行懲處,而傳統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與的托管模式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第三方資金托管業務還沒有相應的托管資質;其次,托管流程的標準性及合規性無從確定,即便P2P平台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托管,也大都是支付公司按照P2P平台的指令進行操作,難以杜自融、虛構假標、跑路等問題。”
據了解,目前P2P平台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所有資金,是統一存放在以支付公司的名義開具的銀行賬戶中。第三方支付內部賬戶之間的資金轉移,在銀行系統裏並不體現,即便支付公司挪用,銀行也無法有效甄別,這也是讓監管機構最為擔憂的地方。
郭鵬直言,作為商業主體,第三方支付公司自身也有經營風險,一旦倒閉,P2P平台會受到牽連。按照現有模式,一家平台只能固定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一旦第三方支付公司出現系統問題,P2P平台的業務就要停止,進而對平台用戶造成損失。
“相對而言,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風控能力、托管經驗都要優於第三方支付,不會因為某一筆業務而生系統性風險。”郭鵬坦言,在資金托管業務上主動向銀行靠攏,一方面是為了向符合監管靠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平台的“增信”度。
2014年12月,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的“擠兌”危機無疑加劇了P2P的擔憂。2015年1月6日,央行上海總部稱,上海暢購存在嚴重經營違規造成資金周轉問題。上海暢購或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倒閉的第三方支付企業。
監管層對於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的態度也有所保留。“盡管現在尚無發生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經營上的危機或者倒閉,但以目前支付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來看,這種概率還是存在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概率還不小。”樊爽文表示。
監管盲區下的“托而不管”
然而,由於細則尚未出台,目前P2P行業資金托管尚屬監管盲區,監管層也沒有硬性規範平台資金必須要進行托管,托管方是放在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也無定論。
不過,作為提高“增信”的手段以及從資金安全形度出發,部分平台選擇第三方支付開展資金托管業務。也有很多大平台並沒有資金托管。從監管層透露的信息可知,未來,資金托管是大勢所趨。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4年所有的跑路平台,都是沒有通過第三方資金托管進行運營。有鑒於此,P2P行業希望資金托管的相關監管細則盡快出台,以防止機構“托而不管”的現實尷尬。
2014年,盡管不少平台在探討與商業銀行進行資金托管的合作,不過真正實現銀行托管的平台屈指可數。大部分銀行只是 “只托不管”。托管範圍也僅限於平颱風險准備金,並非為全部借貸資金,這就意味,當平台投資人遇到兌付風險時,銀行只會動用P2P平台被托管的准備金進行賠付,不對資金劃轉和可能的歸屬權爭議負責。
“目前還處於資金托管的初級階段,大多數平台採用的是托管,而非資金監管。從某種角度,托與不托意義不大。”郭鵬正在嘗試探索,希望與東亞銀行共同開發出一套安全、穩定、高效,有托管價值的托管方案。
日前,九鬥魚攜手東亞銀行正式啟動資金監管戰略合作。東亞銀行和耀盛中國簽署了《資金管理協議》。協議簽署后,投資者於在理財服務平台——九鬥魚(耀盛中國旗下)的資金賬戶將由東亞銀行進行監管,此舉以切實行動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投資者的資金安全。
郭鵬表示,監管層應盡快明確托管服務的內涵。“托管不光是管理現金流,還包括諸多內容,比如,借款信息怎麼披露,如何認定借款人借款的真實性,等等。”
此外,任何機構,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想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也必須具備相關資質,並且通過監管部門的檢測與認定,方可從事業務。
安丹方也表示,如果最終確認資金托管是P2P標配,那麼應該由法律規定配套托管機構(銀行或第三方支付)的配合義務和服務內容,服務內容中要明確規定監管義務和相關責任,避免托管機構托而不管的情況再次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P2P平台與銀行合作並不意味銀行將為P2P平台兜底。銀行托管可以解決欺詐問題,降低虛假標、資金池的出現,但並不能解決市場風險問題,仍需依靠平台自身的風控能力。
在P2P平台看來,監管層如果沒有硬性規定的話,選擇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作資金托管人還與托管成本有關。
某P2P平台負責人預計,銀行托管成本會高於第三方支付。此前,26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充分的市場競爭,使得第三方支付托管成本更趨市場化。
- 川普關稅之後還有招?9/17專家深度解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