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文:中國智造呈現六個特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4 11:5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
和訊股票消息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6年中國智造業年會於2016年10月14日在北京舉行,活動匯聚業內翹楚,研討當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熱點,助力「中國智造」揚帆起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發表主題演講《中國智造的六個特征》表示,在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過程當中,需要多方面的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更加重要的是要努力創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
比如說我們要讓我們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不要嚴重失衡,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當我們的金融業部門,當我們的房地產業部門,他們的報酬平均收益率遠遠高於制造業的時候,顯然對制造業部門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包括我們「中國智造」這樣一個目標的實現是不利的,所以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必須保持合理的水平,這是事關產業升級和轉型成敗的重要。
以下為文字實錄:
趙昌文:各位嘉賓早上好,首先非常感謝《21世紀經濟報道》邀請我參加今天上午的會議,根據會議的主題,「中國智造」下面談幾個方面的認識供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智造」?差不多給一個定義,關於中國智造現在大家都在講,都在談,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有分歧,也有共識。我自己認為首先我覺得中國智造更多的站在當下來看還是代表了大家對未來的一種向往和追求,換言之,其實我們還沒有達到或者說還沒有整體上達到這樣的目標,所以我是把它定義成中國智造是人們對未來發展目標的一種願望和追求。一會兒我會講我們的路還有多遠。
為了更好的去理解這樣一個定義,我是從宏觀和微觀共五個方面對中國智造做了一個描述。這個描述也是個人的理解,大家可以批評指正。
從宏觀上講,我覺得「中國智造」有五個方面,第一、我們現在說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因為大家知道制造業部門實際上長期以來更多的我們強調的是工業化的問題,但是這些年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所以我們特別強調信息化,所以制造首先意味着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第二、意味着產業的轉型升級,實事求是我們過去對這一塊不是那麼的強調,但是現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後,產業的轉型升級變成一件必須做的事情。第三、意味着從價值鏈的中低端逐步邁向中高端。第四、意味着產品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制造跟過去相比,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會不斷提高。最後一個從宏觀上來講,意味着中國制造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如果我們真正實現了中國智造,中國制造業產品在國際上競爭力將會大大提升。
微觀上我也總結了五個方面,第一、意味着更加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設計,一會兒會有很多企業的同志會講他們是如何連接和餞行中國智造。第二、意味着更加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過程。我曾經在德國看過西門子的工廠,他們在生產過程,不管是終端產品還是零配件都有很高的智能化的過程,智能化的生產環節。第三、意味着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與服務的一體化,強調着整個產業鏈。第四、意味着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企業管理,不僅僅是在生產環節,不僅僅是在整個產業鏈,而是上升到整個企業層面,精細化、科學化的管理,否則很難實現智能制造。最後意味着更加一體化、全球化的標准體系。一個國家是很難建立起這樣的全球化的標准體系的,哪怕是這個國家的制造業領域實力強大,有很多國際的領先的制造業企業,我覺得還是要有全球化、一體化的標准體系,這是關於第一個問題,其實是關於中國智造的定義。
第二個問題,我想談一下為什麼需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我想這個問題用不着多講,簡單的說幾點看法。第一句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着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部門已經很好的實現了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的歷史使命,這是我的一個判斷。也就是說我們從改革開放之前相對落後、相對不發達的工業體系,制造業體系,進入到了一個今天我們看來足夠大的,甚至比較強的這樣的工業體系,也就是說,括號引號里的中國制造已經很好的實現了在特別歷史階段的特定使命,但是從當前中國制造業部門面臨的競爭來看,我們用了一個詞叫做「前後夾擊」,實際上就是前有壓力,後有追兵,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甚至包括美國多年來制造業部門已經降到很低這樣比重的國家,他們重新開始注重制造業,甚至強調制造業的回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規劃、戰略和計劃。比如說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再加上原本多年來一直對制造業非常關注和重視的像德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都在反思金融危機的過程當中提出來要繼續加強和鞏固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因此對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就是說我們的天花板稍微往上走一點我們就遇到韓國,再往前走一點就會遇到日本和德國,繼續往前走就是美國。我們有多重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中國制造業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很多新興國家比較起來,包括印度、越南、東南亞和南亞一些國家,甚至包括中東、中亞以及非洲很多國家,我們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絕對成本要高於他們,所以這些年在中國出現的一些制造業領域的轉移其實背後是經濟規律的必然。這些國家快速的工業化也對我們傳統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形成挑戰,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前後夾擊。面對這個情況我們做什麼呢?一個是盡可能使我們的傳統優勢盡可能保持足夠長的時間,這個很難做到。還有一個硬着頭皮往上走、往前走,哪怕前面有很大的壓力,這就是我理解的為什麼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第三個方面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大的背景,這是全球大趨勢。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面,應該說每一個國家都在思考未來他們經濟的發展戰略和制造業部門的發展戰略。對中國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大國,雖然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的人均GDP水平目前和發達經濟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國去年的人均GDP如果按照現價美元算大概是8100美元左右,而去年美國的人均GDP是五萬六千美元,也就是說我們剛剛超過他的七分之一。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算,我們差不多相當於美國的31%左右,所以一方面看到我們的進步與發展,另外一方面看到我們的差距,未來中國趕上這些發達的經濟體需要我們有正確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實際上就是要抓住每一次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巨大機遇,提升我們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制造業部門毫無疑問是一個核心的方面。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中國的制造業必須實現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到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增強對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需求鏈的整合能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這是我談的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路還有多遠?
前面我說中國智造更多的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願望和追求,一種目標。換言之,中國智造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定義,按照度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體系,中國在2012年前後是整體上進入了工業化後期,這是我們研究的結論,現在在官方文件表述中國仍然處於中後期,這個實際上是我們學術研究的結論。2013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了46.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2014年達到了48.2%,超過第二產業是5.6個百分點。去年達到了50.5%,首次超過50%,第三產業超過一半了。因為評價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階段我們有一套指標體系,不是一個單一的指標,但是服務業和制造業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是一個核心指標,所以我把它給大家點出來。
如果再考慮到其他的指標,大體上我們可以判斷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的後期階段,但是我想講幾個觀點。第一、進入到工業化後期並不意味着工業化已經完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需要提出來的。如果大家回顧一下歷史,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發達經濟體,包括我們OECD的34個成員國,他們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基本上都是工業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國家要從貧困走向富裕並最終實現現代化基本上走的路都是工業化,沒有一個國家不靠推進工業化最終實現了現代化。所以判斷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階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剛才我講中國整體上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的後期,但是進入到工業化後期並不意味着工業化的問題已經完成,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後期一般還是要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進入後工業化階段。這兩個詞要區別開來,一個是工業化後期,一個是後工業化階段。我們大體上在2025年前後有可能會進入到後工業化的初期,也就是後工業化階段。"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制造業部門可能還會繼續面臨趨勢性和轉折性的變化,制造業對GDP的貢獻還會進一步的下降,增速總體持續放緩的局勢很難改變,這是一個規律性的趨勢。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進入到工業化後期以後,工業制造業部門不可能再像工業化快速增長階段那樣對整個經濟的貢獻不斷的提升,而且絕對貢獻只有那麼大。大體上國際上發達國家平均來看工業化的峰值是48%左右,在工業或者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差不多是48%左右,其實我們國家還要高於這個水平,這是第一個需要說的。
第二、中國制造業發展到今天,隨着已經足夠大,但是還不夠強,還遠不夠「強」,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競爭水平有很大的提升,2012年在全球制造業產值的比重上升到19.8%,首次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如果按照德國工業4.0的標准來劃分,我國制造業的主題還在工業2.0的階段,部分處於3.0階段,同時正在朝着4.0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基本判斷。而歐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大部分都已經到了3.0的階段,也就是說,我們至少還差一個階段。
第三、我們所謂的整體上進入工業化後期,是就全國來看的,考慮到不同產業部門,特別是不同地區之間的情況應該說差異是很大,有一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工業化的初期。從產業部門來看,工業和制造業部門內部的分化也是非常明顯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產業面臨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所以"十三五"時期,制造業部門的內部將會繼續分化,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的比重還會持續下降。
我們大概有一個研究,當人均GDP8000美元或者是1.1萬美元,大概在這個時候,剛才我說的工業會出現一個拐點,什麼行業率先下降呢?取決於他的資本和技術的密集度,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率先往下走,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度相對較低的部門,最後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度較高的部門,所以這些消費品工業大家能夠看到下的更早一些,接下來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鋼鐵、石化這樣的一些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開始往下走,最後是裝備制造這樣一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更高的產品再往下走,大體上每一個國家工業金進到後期以後調整的必然邏輯。
第四、即便是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剛才我說大概還有10年左右,也就是2025年前後我們會進入到後工業化的階段,即便是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一些發達國家,比如說德國、日本等始終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而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提出的再制造業化、再工業化也是認識到制造業對一個國家經濟,哪怕是一個發達的經濟體重要性,所以重視制造業不再僅僅是數量和規模的擴張,而是更加重視效益和質量的提升,這是中國智造。
第四個問題:實現「中國智造」的目標我們現在的困難是什麼?
我曾經寫過一個小文章,當中提出幾個小觀點想跟大家分享,我覺得「中國智造」要實現這個目標,目前最主要的困難是我們的能力不夠,不是願望,當然也包括願望,待會兒我在最後一個問題的時候會講為什麼我們的願望不夠,首先是能力的問題,不是願望的問題。能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過去主要是在全球技術的邊界之內來不斷升級的,產業升級實際上是兩個方向,一個就是不斷的把技術的前沿往外推移,比如說從一環路到二環、三環不斷的往外推,技術邊界往外走的過程就是產業升級的過程。還有一個沿着現有的技術邊界之內,沿着價值鏈從低端往上走的過程。我們過去應該說更主要的還是第二個情況,所以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缺乏始終是我們制造業發展的大問題。因為過去我們實事求是的講我們自主創新能力是不強的,我們很多所謂的先進技術更主要的還是引進消化吸收,包括我們自己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創新,但是大多數基於現有的技術、邊界,而現在「中國智造」實際上需要我們自己往外推移技術邊界,甚至去領先,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特別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
第二、產業共性技術的供給存在「制度空洞」的問題,我們缺乏這樣的一種機制,這個機制實際上從德國的經驗來看只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所以他們要有企業的聯盟,要有產業的聯盟,要有政府和市場的互動機制。實際上最終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們目前的一個短版。
第三、傳統優勢不斷削弱的同時,新的優勢又沒有確立。這是剛才我已經提到的我們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現在遇到了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中國經濟轉型的客觀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但是我們高技術制造業,我們新興產業並沒有能夠及時補上這樣的缺口,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新常態下的動力轉換問題。如何讓過去的動力能夠繼續的延續一段時間,當然我所說的延續不是說該淘汰的不淘汰,而是說繼續發揮仍然和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們還有的那種比較優勢、後發優勢,但同時培育新的增長新動能。
所以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或者是「中國智造」主要未來要依靠創新和知識資本等高級要素,這是近年來的一個新的提法叫做知識資本,超越了人力資本的范疇,所以「中國智造」一定是基於知識資本的制造業,而不是僅僅基於我們以前所說的人力資本,特別是人口數量紅利的制造業。
具體來講有三個方面。第一、適應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技術方向,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部門的改造和戰略新興的發展。第二、通過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不斷融合演生制造業的產業競爭力。第三、努力促進制造業的生產要素的戰略性轉換。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希望要一個工業4.0時代或者「中國智造」那樣一個制造業的產品質量,我們需要對生產這個產品的所有生產要素進行戰略性轉化,否則我們做不出那麼高質量的產品。比如說釣魚台的大師哪怕一般的原材料也能做出國宴一樣的道理。我們想今天這個問題恐怕是每一個企業,包括每一個地方都需要考慮的,制造業部門生產要素戰略化的轉換怎麼實現?一是提升無形資產和非物質要素投資在制造業當中的比重,各種專利和各種創新的結果,當然也包括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也可能包括高技能的工人等等。
第五個問題:實現「中國智造」需要我們做什麼?
中國傳統的制造業部門正在經歷着一場深刻的變革與調整,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能夠做什麼?從政府部門到企業界甚至全社會都要去思考的大問題。我提了幾個方面大家也可以進一步討論。
第一、長期堅持制造業立國、興國強國戰略,「中國智造」必須以制造業為中心構建產業新體系。這句話大家是不是覺得好象有一點空?但是我覺得至關重要。制造業立國、興國、強國要體現在我們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經濟政策上,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浪潮中,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構建產業新體系的任務,需要指出的無論是"十三五"還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構建產業新體系必須堅持以制造業為中心。構建產業新體系這是去年五中全會的一個新提法,以前是沒有這樣提的,五中全會在去年討論"十三五"規劃的時候明確提出來的,所以我在這里特別提出構建產業新體系必須以制造業為中心。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制造業的立國、興國、強國這樣的中心地位。
我想用不着講太多的道理,看別人很多國家後悔了,覺得制造業部門過早的消失,基於他們比較優勢的變化,現在美國的制造業部門是18%,德國20%,我們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一定要有強大的智造業部門,我說的不僅僅是數量,更主要的是競爭力。所以目前國家正在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等重大示范工程,進一步提高「中國智造」的核心競爭力。我剛才講的立國、興國、強國戰略已經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大家如何把這個戰略更好的實施、落實,這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和做好的工作。在制造業轉型當中,既要好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產業發展方向的核心任務,也要做好包括我們經常工業和制造業部門經常說的一句話,不一定每一位都熟悉,叫做「四基工程」。一個是核心基礎零部件,還有一個是先進基礎工藝,第三是關鍵技術材料,第四產業基礎技術。如果說把這四基工程做好,同時把智能制造也能夠做好,我們實施工業制造2025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既要有工業4.0的理念,也要牢牢記住我們必須補上2.0、3.0這兩課。
第二、推進「中國智造」,提升制造業部門的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創新。
當前制造業部門遇到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綜合創新能力不強,雖然近年來我國少數領域出現了一些,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但整體上中國制造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還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要抓住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的機遇,全面推進制造業部門的創新。這里面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有服務創新等等。技術創新是核心,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和支撐體系,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配置資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集智,這都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其他方面的創新也是挺重要的,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前天在報紙上看到的,我昨天剛剛從深圳回來,在飛機上看到一個報道,2016年1月8號首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發布會在中國美術學院正式召開,大展是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協辦,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組委會承辦,我看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一項跨設計、金融、媒體等各個領域的大獎,並且設定了兩個主題,召開了研討會。一個叫做設計就是國令,還有一個叫做智造的意義與特色進行研討。我認為越來越多的這種活動非常有助於推進中國制造業部門的跨界的創新或者叫做融合的創新。
第三、着力推動傳統制造業部門的「智能化」改造。
實事求是講,中國絕大多數的制造業部門仍然是傳統制造業部門,簡單用一個數字來說,我覺得二八開。也就是說80%的制造業部門還是傳統制造業部門,我們的主體部分是傳統制造業部門,我們希望達到的「中國智造」沒有把80%中國傳統制造業部門考慮在里面,我想「中國智造」最多是點綴性的。因此,傳統制造業部門的智能化改造我認為是「中國智造」的一個主戰場,也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個主戰場。這個空間很大,通過設備更新,通過技術改造,提升我們傳統制造業部門的技術水平和設備的能力,再加上管理方面的進步,所以傳統制造業部門,雖然不見得達到工業4.0要求那樣的標准,但是最起碼我們在補2.0和3.0的課,也是向「中國智造」方向的一個跨步。
我想說的是新技術革命引領下的產業革命,並不是說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完全是分開的,其實我們今天幾乎沒有人能夠把它完全分開,所以傳統領域也同樣孕育着巨大的新興產業的機會。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同樣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這是我想特別講的部分。這里面包括幾個方面,第一、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我今天想特別提出來,建議各位企業界的同仁進一步的研究。今年4月份在德國工業博覽會上我去看了西門子的工業4.0的展台,也去看了GE工業互聯網的展台,如果大家去比較他們其實有一致的,也有很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在中國制造發展過程當中,如何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的設計,我認為是下一步必須做的事。第二、新興生產模式,包括基於互聯網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雲制造等等新興制造模式。第三、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第四、加快制造業服務化的轉型。
第四、進一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特別是加快改革和完善職業教育制度,培養全社會的品牌意識和工匠精神。
世界制造業強國的經驗表明,只有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才能造就高級技能人才,德國的職業教育制度使德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基本保障。德國制造業企業發展一條重要經驗,都有一次高素質的職工隊伍,而他的根本保障措施是職業教育的雙軌制,所以「中國智造」戰略相應的改革和中國的教育體制,特別是職業教育制度。此外,培養全社會的品牌意識和工匠精神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傳統制造業部門正經歷着深刻的變革和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什麼最重要?就是消費者的信任,我們為什麼出現那麼多人的海淘、網購,實際上就是消費者的信任。對於企業來說意味着什麼?實際上就是品牌。品牌就是信心,面對消費者品牌是提供優秀技術、優質產品、優良服務的信心。面對政府,品牌是承擔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價值的信心。面對投資者,品牌是能夠獲得良好經營業績和較好投資回報的信心,所以品牌是企業的獨特競爭力。制造業企業如何提升品牌?首先必須重視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從一個普通的公司成為追求卓越的公司,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公司。其次必須重視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第三、不斷加強管理,提高科學管理的水平。最後當然也不斷的強化社會責任的意識。老百姓(603883,股吧)和市場是建立一個鑒別一個產品是否好的唯一標准。
我還想提幾句工匠精神,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的報告當中。
如此說來,中國似乎從來不缺乏工匠精神,大家以前的課本,年齡大一點的同志才會知道,我們小學、中學的課本上曾經學過庖丁解牛的故事,還有魯班等等都曾經是我們民族的記憶。但是當下我們確實需要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重新利用媒體和宣傳的平台,宣傳質量文化,形成重視質量、關心質量、崇尚質量這樣的氛圍。我覺得今天《21世紀經濟報道》舉辦這樣的一個活動,實際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會,這方面的宣傳如果能夠跟上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獎是「中國質量獎」。中央電視台最近連續播出一個節目叫做大國工匠,我幾乎每期都看,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引導。
第五、「中國智造」繼續產業政策的引導,更需要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前不久學術界對產業政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我個人的看法無論從學歷的推斷,還是基於現實的經驗,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國家完全不適用產業政策而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技巧,這是沒有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產業政策的問題,而是如何制定更好的產業政策的問題,更好的實施產業政策的問題。所以在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過程當中,我們自然需要多方面的政策的引導和支持。當然與一般的支持政策相比較,也許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努力創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
我提一點,比如說我們要讓我們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不要嚴重失衡,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當我們的金融業部門,當我們的房地產業部門,他們的報酬平均收益率遠遠高於制造業的時候,顯然對制造業部門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包括我們「中國智造」這樣一個目標的實現是不利的,所以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必須保持合理的水平,這是事關產業升級和轉型成敗的重要,謝謝大家。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