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中資投行香港大搶地盤 外資行業務縮 被迫裁員節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1 14:35


今年至今,中信証券的投行業務表現亮眼,有關收入為3.85億美元,與中信建投證券並列第一。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今年至今,中信証券的投行業務表現亮眼,有關收入為 3.85 億美元,與中信建投證券並列第一。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香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外資投行在過去 10 幾年深耕,一直以來市佔率皆在前列位置,無論在 IPO 集資額及市場交投上,均為外資行的天下。不過近年環境已大有不同,自中資金融機構來港大展拳腳後,即大舉搶佔外資行地盤,迫得很多外資行要裁員節流。香港證監會在 9 月便一口氣批出 21 張資產管理牌照 (又稱 9 號牌),名單當中不少擁有中資背景。


市場人士指出,資產管理牌照的申請及獲批數目不斷上升,估計與深港通即將開通及愈來愈多大陸資金借香港「走出去」有關。在香港提供管理證券或期貨合約投資組合服務的管理公司,包括基金在內,均需獲證監會發出 9 號牌照。至於 9 月證監會一共批出 21 張 9 號牌,數字幾近等於今年第 1 季批出的數目。

在獲批名單中,包括與內房股禹洲地產 (1628-HK) 有關連的禹洲金融、八方金融關聯公司八方金融資產管理,以及中國富強金融 (0290-HK) 間接持股的升悅資產管理。市場人士指,9 號牌數目不斷增加,或與深港通即將開通有關,因為有基金希望能早作部署,預料未來一兩季,9 號牌的批出數目或會持續偏高。

卓域資產管理董事譚紹興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部分具中資背景的公司積極在港申請 9 號牌,主要是希望能借助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平台,將資金更靈活地調出境外。過去 9 號牌一直是最值錢的牌照,能夠代客買賣股票等而從中獲利。由於大陸有 QDII 配額及港股通的每日額度限制,加上 9 號牌被本港的防洗錢條例監管,所以大陸不會擔心資金流走失控,資金也肯定「乾淨」。

香港近年無論在 IPO 及再融資市場上,皆愈來愈多中資行的身影;與之相反,外資在港的投資連年縮水,市佔率不斷下降。高盛早前傳出要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裁減多達 30% 員工,且重災區位於香港,主要因其亞洲地區成長趨緩,投資回報沒甚起色。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過去歐美投行大舉押注亞洲市場,希望可以從亞洲新興市場中獲利,但近年來自中資行的競爭侵蝕了這些投行的利潤,是迫使部分歐美投行收縮業務的主因。報導舉例指,2014 年在日本以外亞太地區的投資銀行收益排行榜,高盛是第一名。不過中資投行幾年前大量殺入香港後迅速冒起,在亞洲亦企穩陣腳,令歐美投行經營頓感困難,高盛今年連前 10 名也進不了。

據美國研究機構 Dealogic 統計,今年亞洲併購和融資 (包括 IPO) 的交易諮詢費,有 60% 被中資投行收入囊中,這比例也創下了歷史紀錄。同時,沒有一家歐美投行在亞洲區 (撇除日本及澳洲) 收入排名榜上能夠擠入前 6 名。

彭博通訊社數據顯示,今年至今承銷香港 IPO 業務的 10 大券商中,歐美資券商只有一家瑞信,排名第 7。2014 年,來自 IPO 及新股發行的業務收入,高盛排名第 1,然後是摩根士丹利、匯控、中國銀行及美林。今年至今的相關收入,排名第一的是美林,然後是港資的金利豐 (1031-HK)、花旗、中資的中信証券 (6030-HK) 及海通證券 (6837-HK)。高盛等大行惟有通過裁員節流,希望渡過難關。除高盛外,今年投行界包括瑞銀、摩通、麥格理、野村等均先後裁員。

身兼投資者學會主席的譚紹興指出,現時大量企業來港上市皆採用中資投行做保薦人,除了因費用可能略低於外資行外,大陸投行的服務一般較好和貼身。另外,也因為熟悉國情,可幫助內企能較易達到香港的上市標準。相反,外資行因為怕負擔較大的監管風險,亦不願為體量較小的公司保薦,導致近兩年在香港 IPO 的市佔率大降。

除企業融資外,他指出,由於近年大陸資金積極「走出去」,中資企業走向世界各地投資,所以涉及收購合併的財務顧問,一般也會找中資投行擔任。今年至今,中信建投證券與中信証券的投行業務表現亮眼,有關收入皆為 3.85 億美元,兩者並列第一。

中信建投的主要業務為承銷大陸公司股票,和非公開配售,加上今年增長強勁的發債業務,一躍成為最賺錢的中資投行之一。該行股東包括持股 40% 的中央匯金和持股 7% 的中信証券。另外,中信建投最近也提交了在港上市申請。與中信建投並列第一的中信証券,既是前者的股東,也是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券商,該行是中信集團的子公司。

中國化工集團以 430 億美元收購瑞士化肥巨頭先正達的交易,中信証券正為其提供諮詢服務,若最後落實將是中國企業最大規模的海外併購,有助提升中信証券的國際地位。

緊隨其後的國泰君安證券,今年至今投行收入為 2.5 億美元,略為領先收入 2.4 億美元的廣發証券。第 5 位的中金公司,今年投行收入暫有 2.23 億美元,現正為海航集團以 60 億美元收購技術分銷商英邁的交易提供諮詢服務。

外資投行在香港生意大不如前,也可能與香港 IPO 市場環境變差有關。證券業人士指出,今年不少新股上市首日股價即跌穿招股價,逼得保薦人要多番出手入市托價,影響外資投資者在港保薦新股上市的意慾。據德勤會計師行的資料,今年上市的新股更多以低過中間價或以下限定價。譚紹興認為,數據或多或少反映香港新股質素下降,股民投資興趣減低,亦使外資投行縮減了在港的 IPO 業務。

據德勤報告,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49% 新股以低過中間價或以下限定價,去年只有 36%。同期也只有 38% 新股定價是高於發售價範圍的中間價,較去年同期低 8 個百分點。

雖然定價下調,但投資者仍缺乏興趣,今年首 3 季只有 68% 的主板 IPO 獲得超額認購,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 92%;首 3 季錄得 20 倍以上超購的新股僅得 46%,亦較去年同期的 49% 少。

近年投資者對新股認購反應冷淡,公開認購不足經常發生,不少大型 IPO 索性擴大基礎投資者陣容,以及國際認購聲勢,以免遇到公開認購不足的尷尬狀況,但很多股份最終仍以下限定價。

譚紹興表示,由於近年少了巨型企業在港集資,中小型企業的集資規模本身已經少,最後更多以下限定價,保薦人又要負責「托市」,且承擔半新股質素的風險,令外資投行認為有關業務頗「雞肋」。結果導致旨在增加市場份額的中資投行在這兩年間,市佔率獲得「大躍進」。

德勤的報告指,今年首 3 季有 71 支新股上巿,與 2015 年同期的 72 支相若,但今年期內集資額大約 1364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 1564 億港元下降 13%。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