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須打破思想禁錮 市場化機制亟待完善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5 22:20
和訊網消息9月25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共同舉辦的「大轉型時代的中國:贏在轉折點——《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經濟轉型大趨勢」、「經濟轉型與經濟增長前景」、「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中改院院長、《叢書》編委會主任遲福林在座談會上指出,未來幾年的經濟轉型不僅對我國中長期增長有着決定性作用,而且對全球經濟增長和推進世界經濟治理格局的調整也將產生重要影響。適應這個趨勢,一是要推進服務業市場的全面開放,把服務業市場開放作為新階段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二是要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三是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深化農村改革,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落到實處。
他認為,經濟轉型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估計,要打破自覺和不自覺的思想禁錮,理順速度與結構的關系、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政策與體制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及頂層設計與繼承創新的關系。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認為,我國經濟轉型要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這個轉變主要是通過市場化改革實現。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有能力也有辦法保住6.5%的增長,但如果措施不當,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采取措施的時候,要把當前增長和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
在談到「三去一降一補」時,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在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杆的同時,要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有兩個核心的轉型需要高度關注,一是經濟轉型,要實現經濟由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或者是要素優勢支撐的增長,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這個轉型如果能夠實現,可以保持6.5%的增長速度;二是社會轉型,以城市化為核心展開。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恆山提出,解決當前產能過剩涉及到一系列深層次的制度建設,但核心在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對於產業發展,政府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因勢利導,包括政策引導,激勵發展適宜產業和優勢產業,也包括明確控制底線,禁止發展無良產業和無前景產業;二是因地制宜,支持各地根據潛力與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和新型產業,不搞一刀切。要真正使市場在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核心是使企業真正具有自主性從而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在競爭中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實現產業發展和產品生產的優勝劣汰、及時轉變調整,並對自已的行為負全部責任。
據介紹,《大國大轉型——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共13本,針對「十三五」期間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中國經濟中長期轉型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政策思路和解決之道,探討未來5~10年中國「大國轉型」之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