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將有5個發展動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展望“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五個,一是產業升級、自主創新,二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特別是加速城鎮化建設,三是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四是環保產業的發展,五是以消費為主的內需拉動。
據新華社1月10日報道,經濟學家厲以寧10日上午在第二屆中國創新大會主旨論壇上以“‘十二五’期間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展望”為主題演講時表示,展望“十二五”時期(2011一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五個。
展望今后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厲以寧認為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將是第一個動力。他說,即使外需旺盛,也只有在自主創新的前提下才能拉動經濟增長,而自主創新的重要方面是科技創新。
“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的應用將拉動整個交通運輸、汽車工業的發展,新材料的應用將帶動房地產業和設備制造業全行業的改造,生物科技的發展則對農業、畜牧業、水產業、醫藥業影響深遠,以低碳化為主題的環保產業將同時帶來機遇與挑戰,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數字中國”的進步使社會經濟各方面的效率顯著提高,工業設計和創意能力的提升將使制造業走在前面。
厲以寧提出,城鄉一體化和加速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個動力。
“新中國成立60年了,我們的城鎮化在建國初是20%左右,現在達到45%左右。這對于中國擴大內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城鎮化建設,”厲以寧說,“假定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30年之后,中國的城鎮化率可以從現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1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意味著每年有1000多萬人要進城,大城市容納不了,大量的人力將進入縣城和鎮,那么住房和道路、水、暖、電、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將帶來巨大的市場,帶動大規模的就業,使企業從中獲得商機。”
厲以寧認為,第三個動力在于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
他說,今后30年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山田承包制”。農民承包山地后,在林地里養雞、種中藥材、種蘑菇的“林下經濟”將迅速發展,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通過林地抵押、樹木抵押,甚至宅基地和住房抵押的方式,獲得貸款,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因此林權制度的改革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活力。
“第四個帶動經濟重要的動力就在于環保產業的發展。”厲以寧提出,低碳經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是取得環保技術的突破。
他說,這里談的環保產業不是狹義的環保產業,而是包括治沙、造林、土壤改良等在內的廣義化環保產業。如果技術取得突破,不但可以創造產值,還可以抓住該行業的主導權,在未來國際經濟競爭中領先。
厲以寧說,第五個動力是擴大內需。要改變單獨依靠投資來拉動增長的發展模式,堅定不移地走擴大內需的道路。他說,這里要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要解決就業問題,因為人有了就業才有收入和消費。二是勞動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要上升。勞動收入微薄,不可能去消費。三是要解決住房問題。政府的責任是建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買得起的社會保障性住房,或是還可以租得起的廉租房,這樣可以讓百姓的財力轉移到消費上來拉動內需。
(郭建英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