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2009中國經驗:調結構開出一副保經濟增長長效藥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經濟現在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做好當前的事,繼續鞏固經濟回暖的勢頭;另一方面又要籌劃未來的事,為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只有形成了更完備更合理的經濟結構,中國經濟才會持續均衡發展。

據中新社援引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12月30日報道稱,在一年前,華爾街風暴刮起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曾經說過一句話,雷曼兄弟破產后的世界已經不是以前的世界了。他的意思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明顯轉變,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再也難以為繼。


面對這場嚴峻挑戰,如果說保增長、擴內需是我們開出的急救藥,我們還開出了一副長效藥,希望能讓中國經濟強筋壯骨,那就是調結構。一年時間過去,這副藥方的療效到底怎么樣?我們就先到出口加工基地東莞去看看。

應對嚴峻挑戰,“騰籠換鳥”效果如何

已經在東莞從事了六年來料加工的黃永賢剛剛推出了自己的首飾制品,實現了從來料加工到自主設計的轉型。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今年這家企業出口總額1524萬美元,同比增長10倍,總產值1.5億元,同比增長1.1倍。

黃永賢:“三來一補,所有賺的利潤只是加工費,那個加工費很少了相對。現在變為三資企業,在內銷方面是建立自己品牌的。所以在利潤上,增值稅馬上增加。”

今年在廣東省像黃永賢一樣,實現成功轉型的企業已經超過了1000家。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廣東省交出的是GDP同比增長9.2%的成績單。這對于一年前的廣東來說,簡直難以想象。2008年一場席卷全球的經融危機爆發時,廣東省的三來一補企業有2萬多家倒閉,黃永賢的企業也險些停業。

黃永賢:“下降了40%左右,那個訂單。很多同行業已經可以說倒閉,小的企業都倒閉了。”

實際上,當時比企業倒閉更糟糕的,是危機暴露出來的經濟的嚴重失衡狀況。長期以來,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增長依賴第二產業。而從第二產業的構成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加工能力過剩,且競爭力不強,關鍵產業的核心技術的控制能力極低。

問題在珠三角似乎更加嚴峻。改革開放30年來,珠三角地區依靠沿海開放和毗鄰港澳的優勢,借助于數量龐大的外來勞動力,發展“三來一補”加工貿易,30年間以年增長20%的速度飛速增長。但是依靠消耗大量勞動力和土地的粗放式增長,其弊端漸漸顯現。

東莞書記:“三來一補企業最大的特點它就是設計、研發、銷售和市場都在外,兩頭在外,那么中間環節就放在東莞這是生產的那部分,用人多,耗能多,這個附加值低。”

嘉寶莉:“整個產業鏈還是以這種加工型為主,那么這種產業結構的話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真的是高能耗高污染,包括對資源的犧牲支撐起來的。”

2008年,中央提出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技術水平低,產能落后,過度依賴資源的發展模式,提高企業研發水平,實現產業升級轉移。這個被稱之為“騰籠換鳥”的調整思路,引發了廣泛質疑。有媒體不客氣的指出,這樣的調整將會把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變成一座座空城,使中國保八的目標毀于一旦。美國《時代》周刊刊登文章《中國經濟的最后支柱不再堅挺》,給出了“中國崩潰論”式的結論,認為中國難以有經濟核心,以繼續其奇跡。中國只是一個身陷囹圄的大國。

質疑并非空穴來風,產業結構失衡是多年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頑疾。經濟學家們開出的處方不計其數,但一直收效甚微。30年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給中國帶來了年平均9.8%的高速增長。這種模式早就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唇齒相依,要摒棄絕非易事。

王一鳴:“回避不了一個制度性因素,就是我們說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為什么?它的這個增值值這種效應非常明顯。你搞一個鋼鐵項目,大鋼鐵項目,GDP馬上上去,財政收入馬上上去,不僅會帶來GDP的迅速的增長,還會帶來財政收入的迅速增長,所以這也引發了地方政府這種大量的巨大的熱情。”
早在2004年,劉志庚調任東莞,出任市長之時,就已經注意到了東莞市結構失衡的問題。但是此后的4年間,改革一直難以真正推行下去。曾經有人用壯士斷腕和刮骨療毒來形容調整的艱難。

東莞書記:“東莞的發展得益于目前這種產業結構,大家都沉浸在,這個非常滿足于這個現狀當中。我們提出來的時候,我們有些干部也還說,現在多好,你為什么要去調它呢?”

“好好的,你看一個,整個那么繁榮,那么多人在東莞,我們的房租、房子、店鋪都有人出租,老百姓有穩定收入,你有什么不好你去調它干嗎呢?”

在經濟學家看來是經濟危機,讓人們不得不最終接受了結構調整。多年粗放式發展帶來的能源土地等資源供給等矛盾,在這次危機中被加倍放大,引起了從中央高層到市井百姓前所未有的關注。

長沙市長:“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那些GDP,而是實實在在的做一些為長遠發展增加后進的事情。”

王一鳴:“我們說一定是一次戰略性調整,為什么?它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中國經濟走過了過去的30年,是一個高速增長的30年,我們能不能延續這種高速增長,我們能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這就是這一輪結構調整的意義。”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消耗的鋼鐵占了世界消耗總量的25%,消耗的水泥量占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40%,消耗的煤炭超過了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5%,是個不折不扣的能源消耗大國。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在連續二十年GDP位居全國第一的廣東,顯得尤為明顯。在劉惠森的記憶中,每星期停兩天電,已經是很多年的慣例。

劉惠森:“要限電。特別是工業企業不給,不給用電,好象我們比較沒問題,我們做裝備的,停電還可以上螺絲,很多用電就沒辦法了。我們已經算好了,每星期停兩天,聽說佛山,上面江浙一帶每星期是開三停四。就是因為沒有電。”

在這張圖上,廣東省幾個經濟發展最快的幾個區域,11年來幾乎被代表工業建設用地的紅色完全吞噬。這是攝影師韋洪興于1985拍攝的深圳田面村的畫面,這是2000年他在同一地方拍攝的畫面,這一張則是2008年拍攝的田面村。

韋洪興:“整個深圳建設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一下子高樓大廈嘩嘩地起來了。”

姚景源:“我們30年 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地推進,我們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的問題。現在我們走到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甚至你到一個縣里,你都會聽到他們在講,我們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標,我們這里用地不足。”

細心的人們發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廢渣、廢氣來勢洶洶,絲毫不亞于經濟增長的速度。1995年中國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占GDP的8%,到2003年損失比例提高到了15%,2006年酸雨覆蓋面積占到了國土面積的30%以上,全國每年受污染耕地約有1.5億畝,造成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而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圈,高污染高能耗的背后是與不相匹配的低產出。在中國的京津唐地區,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創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

東莞書記:“現在我們東莞的工業總產值那么是6000億左右,但是你一個華為,就一家企業,今年他們的銷售值大概要200多億美金,華為它一個企業就抵得上東莞將近三分之一的企業。我們現在結構不調整,不引進一些有規模的有技術含量,而且耗能相對低的,東莞就是沒有前途的。”

2008年年底,中國政府再次重申把結構調整作為未來幾年的首要任務。中央推出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有3700億被用于經濟結構調整,占比達到4%。隨后出臺的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核心目標就是要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今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圍繞保增長,促升級,重點抓好工業結構調整工作。1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再次談到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

溫家寶:“中國的經濟問題,根本上還是結構性的問題。就是我常說的,我們經濟上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但是這些問題的焦點還在于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地區結構、積累與消費的結構。更為重要的就是要運用科技的力量來轉變發展方式,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盡管2009年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保增長目標已無懸念,但消費不足、產能過剩、減排壓力增大等等一系列深層次發展矛盾仍然困擾著中國經濟。

如果我們還是停留在原有的經濟結構上,用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方式來保增長,不僅舊病難除,還會錯過這次深度調整的戰略機遇,在下一輪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那么,中國經濟如何尋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如何找到新的發展動力,形成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需合理轉變,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在2009年的中國經濟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年初金融危機沖擊最猛烈的時候,壓力最大的往往是那些無自主品牌、無核心技術、無銷售渠道的三無企業,海外消費市場萎縮讓它們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同樣的,對中國經濟來說,持續擴散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不僅是增長速度,更是一些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轉變發展方式,中國經濟難以找到出路,但這場調結構的攻堅戰如何才能跨過一道道門檻呢?

對于正在進行的產業升級,多年從事電子產品來料加工的陳麟趾,至今都沒有打算參與其中。

“不知道怎么做,現在出口又沒有得做了,你搞內銷也找不到市場,問題就是這樣。”

記者:“擔心在國內,難以打開國內的市場?”

“是啊。”

記者:“你們目前在國內游這種銷售的途徑嗎?”

“沒有,我們就是沒有。”

記者:“有自己的品牌嗎?”

“沒有,我們這種廠沒有的,我們加工廠嘛,一般替別人加工的嘛。”

記者:“有自己搞科研、搞研究的部門嗎?”

“沒有,一般都沒有的,我們這個廠。”

記者:“那如果地方要堅持進行這樣的調整,你怎么辦呢?”

“調整就是可能不做。”

記者:“不干了。”

“你推出來那個產品,能不能銷得出去,那個風險很大的。”

按照結構調整的計劃,廣東省將淘汰單純依靠來料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推動加工貿易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培育自主品牌,促進加工貿易,從生產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產業鏈高端轉移。可是現實是長期以來,不少人習慣了傳統貼牌代工生產,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基礎薄弱,沒有意愿或者沒有能力進行調整。

鎮長:“1/3企業他們是很主動要求去轉型的,有1/3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有1/3的就可能對于這種情況呢,他們就沒有想到要去轉型。”

“為什么廣東省的產業升級,有很多企業不積極,因為大家明白,轉型本身就是一個冒險的動作,只要他算得過帳,覺得還可以過下去,他們寧愿是生產擴大生產規模,而不是升級轉型。”

2008年,東莞市至少有上百家企業選擇了黯然離去。在現行財稅體制下,中央、省、市、鎮參與稅收分成,而村組沒有直接得益。村集體的收入主要依靠從企業收取租金和管理費用,企業走了,對村民來說,損失的是真金白銀的房租。

記者:“租金減少了多少?”

村民:“大概是5%到8%左右。”

記者:“是什么樣的數額?”

村民:“整個村來說減少一百多萬,130多萬。”

12月24日,東莞市今年的最新經濟指標出爐。全年GDP增長5.3%,遠低于前幾年20%的增速。不過,增速放緩早在決策者們的預料當中。

東莞書記:“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就老百姓甚至一些干部都是在罵你的。我們要忍得住暫時的陣痛,忍得住利益暫時的減少, 要忍得住社會上對你的非議,要忍得住暫時速度的放緩,因為東莞太高速了,不可能永遠這樣增長下去。按我的話來說就像一趟高速的列車已經奔跑了30年了,你不放緩速度好好檢修一下,給它加油,你以后怎么來繼續加快發展?”

在劉志庚看來,結構調整猶如鳳凰涅磐,陣痛過后才現重生之美。

記者:“您從來沒有擔心過這樣一個調整一個嘗試可能會失敗?”

東莞書記:“我沒有考慮我的仕途問題,我真是實事求是跟你說。”

記者:“您是真誠說的這個話?”

劉書記:“我真誠,非常真誠。我已經在這里當一把手,這個責任就已經落到我身上,那我就要推動這個事。”

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從39億元增加到96億元,用于鼓勵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安排200億元專項資金以貼息方式,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適銷對路產品作為推動改革的配套措施。東莞市制定了推進加工貿易轉型,支持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利益協調等一系列政策。市財政撥出2.35億元,對經濟實力較弱的285個村給予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費用補貼,并設立專項資金60個億扶持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去年劉惠森申報的一個省科技創新項目,就意外得到了來自于省市兩級的資金扶持。

劉惠森:“省政府給我們支持1.5個億研發投入,而東莞市政府也1:1配套,這也是我應該說對民營企業一個非常震撼的支持。”

記者:“3個億?

劉惠森:“3個億,有了這筆資金的投入,把我們整個項目投入6個多億嘛,足足縮短了兩三年。”

東莞書記:“東莞產業結構調整不是完全靠財力的,我這個60億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沒用完我也很著急,也想快點用出去,但是產業結構調整,調整里邊本身就要扶優扶強才能調,很多企業也享受不了我這個政策的。但是他看到你政府這種決心,看到你政府的方向,我認為這個非常重要,就像總理說的信心比黃金都還重要。”

政府扶持給了企業,增加技改投資的信心。2009年,廣東省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14倍,這家嘉寶莉化工有限公司五年前研發投入不足一千萬,但是今年已經接近了九千萬。企業的很多新產品質量標準,甚至已經優于國內和國際標準。

嘉寶莉:“代價第一是花錢,要花錢投入,那么主要是在從選擇原材料,肯定要比一般的所謂的不環保或者說環保指數低的材料要高,第二個在技術研發方面,要不斷去克服,去創新,甚至在生產過程當中,怎么排污,怎么能夠做到更好地污染小的效果,這些都通過技術來完成的。”

2009年廣東省第三產業比重,從2008年底的46.9%提高到52.7%,自主設計經營外資企業比例從23.56%提高到28.92%,加工貿易企業海內外注冊品牌數量增加了610個。前11個月,企業與內地科研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簽訂合作項目近兩萬個。

“調整結構的要求,它要求我們的思維應該拓展更開闊的空間,我們要更多的合作,比如說,我們最近和廣東的OEM貼牌的一家玩具企業,一起來尋求新的模式,然后就把我們的一個新的動漫作品和它的玩具很好的結合起來。”

在迎戰金融危機的2009年,中國亮出的經濟數據讓國際社會驚嘆不已。前三季度,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6043億元,同比增長11.5%。而與此形成對應的是,2009年中國單位GDP能耗預計降幅達到5%,對于中國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美國《時代周刊》毫不吝嗇的用“綠色突圍”這個詞給予評價。

溫家寶:“我們開始考慮對產業的科技支撐,著手研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就是占領新興產業的制高點,這些才真正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半小時觀察:均衡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是調整經濟結構

這個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如果我們回憶一下就會發現,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往往都會打破舊有模式和格局,催生出新的科技手段和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為世界經濟步入下一輪繁榮創造條件。中國經濟現在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做好當前的事,繼續鞏固經濟回暖的勢頭;另一方面又要籌劃未來的事,為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這里面不僅涉及到產業結構調整,還包括了市場、價格、投融資、資源配置以及政府監管體制等各個方面,只有形成了更完備更合理的經濟結構,中國經濟才會持續均衡發展。

(郭建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