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陳鳳馨專欄】觀光業的秋涼或寒冬?

陳鳳馨 2016-09-08 08:57

誠實面對吧,觀光旅遊業已吹起涼風,寒冬不遠,漣漪效應才開始。

九月十二日觀光業者要上街頭,這是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後的模仿效應,不滿、困境,先上街頭,說不定能賺回便當錢,至少政府會認真地開會討論,提出解決困境的A方案、B方案,只是路人皆知,問題在政治,十八套劇本只能添加一些取暖的柴火卻無力阻擋寒冬。

政黨輪替前後有關陸客來台縮減的傳言不斷,直到八月的數字出爐,大陸觀光客中團客年衰退五成五,自由行年衰退一成六,總體來看年衰退三成九,行政院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旅遊業者最清楚,這只是開始,他們看到更領先的數字指標─申辦來台人數,不論團客或自由行,現在的旅客數都是消化上半年的申請案件,依照目前的申請來台狀況,未來只會衰退的更嚴重。

觀光業原本真是過去八年成長最快速的產業。

來台人數是最常被引用的數字,2007年來台旅客人數三百七十一萬人次,去年一千零四十三萬人次,人數不是倍增,是二點八倍。觀光產值是偶爾有人提到的數字,2007年觀光外匯收入(純由國外旅客創造的直接觀光收入)一千七百一十二億元,去年成長為四千五百八十九億元,同樣不只倍增,而是二點七倍。少有人注意的是觀光從業人員,直接從業人員從十萬人成長到近二十萬人,相關從業人員更是已經達到四十萬人。

其中開放陸客來台,兩岸不斷增闢往來大陸一線到三線城市的航線,當然是推動成長的因素之一,來台陸客人數從零到去年的四百一十八萬人次,畫起曲線圖成長的曲線極為陡峭,絕大多數的人因此忽略了過去八年,日本、韓國、港澳與東南亞來台旅客的成長也很驚人。

日本成長最少,「只」從一百一十萬成長到一百六十萬人,成長五成;東南亞旅客從七十萬人次到一百四十萬人次,剛好倍增;港澳從不到五十萬人次成長到一百五十萬人次,成長三倍,更驚人;成長同樣快速的是韓國,從二十二萬人次成長到六十五萬人次。近幾年台灣影視文化中有韓流,但我真懷疑這幾年,東南亞、港澳、韓國應有一股我們都還不清楚的台流。

不是說陸客會排擠其他國家旅客嗎?事實怎麼剛好相反?同樣一批觀光局官員,二00二年推動的觀光客倍增計畫,費盡心力,來台旅客人數始終維持在三百多萬人;過去幾年難道觀光局官員才發了洪荒之力嗎?

觀光業不是誰排擠誰的產業,相反的,唯有足夠的觀光客人數才能吸引國內外投資,改善品質,這幾年光是投入旅館投資的金額就超過兩千多億元,民宿、個性旅館、國際知名連鎖飯店,住宿的選擇多了,才可能吸引各類型的旅客。旅館、餐飲、旅遊景點等等各類投資亦復如此。

因此,在旅客人數減少、產值縮減時談轉型走高品質路線,這種說法實在太像晉惠帝了,供過於求是此刻業者最焦急的現實壓力,面對供過於求最常見的因應之道是降價求售,許多觀光飯店雖不以陸客為主,但也展開一連串的降價優惠活動。未來成長不可期待,此時量減單價更減,看到營收的衰退,還能口號式地要求業者投資走高品質路線嗎?

短期內,或許降價刺激確實能吸引大陸以外的旅客人數,可是低價策略卻無法長久帶動成長,未來倒閉、整併之風只會更盛,直到這個產業重新找到供需平衡。

可是很多人還沒看清現實。今天看到台北市政府敲鑼打鼓推出第一個公辦都更招商案,台北市政府與台大合作,重整市中心紹興南街的土地,未來這塊土地上,會有公共住宅、台大醫療研究中心,以及,嗯,飯店,原來這個都更案最大的招商誘因就是眼見已進入供過於求的飯店產業。

文章標籤

陳鳳馨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