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該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5 13:30
有評論指出,「一帶一路」的設想,既展示了習近平主席重建強盛中國的鴻圖,亦是稍紓過往數十年為達國務院定下經濟增長(GDP)目標而過量投資,加上這兩年世界貿易量萎縮(這從運費直線下降及中國與南韓造船業式微可見),造成多種行業尤其是重工業產能過剩的「妙計」——把計劃經濟必然造成的經濟資源浪費,在北京牽頭成立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協助下,作為打開一條新經濟命脈同時可擴大我國在相關地區的政經社影響力,不是「妙計」是什麼計?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帶一路」的設想是條妙計
香港商界,即使是有大量OPM可以運用的上市公司,其負責人為對股東(包括他們自己)負責,對並非由市場無形之手指引而是由政府有形之手主導的「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存疑,十分正常——商人對有形之手言聽計從,才是怪事——因為事實告訴大家,自古以來,興旺的商業活動,都是市場主動而非政府下令便能成事。十八世紀初葉溝通東西商貿且有大成的「海上絲綢之路」,便是歐洲商人不斷嘗試、冒險,得出風險與報酬成正比的結果後,才由貿易商和投資銀行(當年稱「商人銀行」)家合作開發、拓展出來的「一盤大生意」。雖然行政長官梁振英「大力催谷」,但私人企業對「一帶一路」十分遲疑,不敢輕易「落注」,如此不配合國策,與政治絕對無關,只是考慮成本效益後的純商業決定。
張德江委員長在「一帶一路」論壇的演講,認為「香港要跟着走,而且要主動積極才能從中獲得好處」。其對象若為「國企」,必可收一呼百應之效,可惜,香港迄今並無這類可以不計成本不問效益的公營企業!「一帶一路予香港人的感覺,彷彿(要)地球人登陸火星大展拳腳。確是的語。事實上,要港商遠赴有「世界心髒」之稱的地區投資,未免太「高瞻遠矚」,務實現實的港商沒有充分利用「近水樓台」以「得月」,完全是因為此「月」不過是鏡花水月!老實說,對於「一帶一路」所經大部分國家的政經宗教以至商情,主要強項是賣發水樓起家的港商,根本如丈八金剛,這是他們對領導人的呼吁沒有熱烈回應的緣故。
香港恐難負起為「一帶一路」融資重任
北京也許了解港商能力的局限,因此並未寄予厚望,然而,對利用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融資中心,北京顯然有很高的期待,但筆者以為這方面亦不易做出成績,原因有二。第一當然是「生意前景」不明朗,作最樂觀的打算,融資成本可能很昂貴。其一是香港的銀行,如今由港人全權管理的(所謂「華資銀行」),真的已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東亞、大新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做這類融資生意的「華資銀行」;如今控制香港金融命脈的,可說是「外來勢力」,內地銀行的力量當然不可小覷,但投資者對它們在這種跨國基建融資上,缺乏信心,令它們很難負起作為亞投行以外「一帶一路」主要融資者的重任。由以英美銀行主導的本地金融業,有盈利的生意當然不會放過,但一來有形之手指示的生意,政治目的肯定大於經濟利益,他們不會主動沾手,以免被董事質問及股東炮轟;二來他們的重大決策無法不受國內(總部所在地)政治的影響,「一帶一路」經過不少政治多變的國家,令他們的融資多了一層金融以外的考慮。香港要擔當融資「一帶一路」的角色,看來是「不能承受之重」!
當然,亞投行的重要性不能不重視,但外界對該行的評價可能因為是北京主催而帶有偏見的負面。如今一般人的看法是,內企(國營及私營,歐盟最近才否定內地是市場經濟,原因可能是不少具規模的私營當中有「官股」成分,且他們的業務方針很難偏離國家的政策)在「一帶一路」沿途諸國的投資,用的主要當然是亞投行提供的資金,用以購買內企過剩物資,作為在當地的投資,亞投行貸款給這些國家投入種種有利其經濟發展的基本設施,等於融資與財貨大體由中國(亞投行股份中國占49.9%、十個始創成員國共占50.1%)提供。換句話說,由國家主導不必考慮市場反應的投資,私企是很難參與其中的。
「一帶一路」沿途諸國(連中國一共六十五國),大都政治復雜(不少政治親西方、經濟靠中國)且宗教色彩濃厚,加以民風強悍不馴,還有本地經濟不振市場需求並不殷切(如有市場需求即具經濟效益,難道西方資本家不會去開發!?),因此,投資難有大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大都缺乏一流管理人才,工作人員缺乏效率、貪污普及而政府大都不具公信力,加上政治多變,一旦政壇「變天」,賴債違約之類的金融糾紛層出不窮,債權人要獲預期的合理利潤,不是易事。上述種種,令人對內地在這些國家投資的經濟效益不敢看得太好。不得不考慮的還有,國人未富先驕、小康聲大、財大氣粗的特質,令人反感,如今國力強盛,發財者眾,那種被李光耀深痛惡絕看不起人的傲慢性格(Condescension),很易把「借錢給你投資」視為天朝的恩賜,盛氣凌人,結果招惹當地人的不滿、敵視,令投資橫生枝節。北京一定要提出一套周全且有嚴格規矩可遵循的計劃,才能引起能夠在市上籌措資金的私營企業的興趣!
香港應如何「主動積極介入一帶一路」的開拓?
香港私營銀行能在融資「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投資上扮演什麼角色,精打細算的銀行家自有主張;未來這類投資若在香港金融市場(股市債市)上市,類犬類虎,投資者心中有數。在這種情形下,香港商人應如何「主動積極介入一帶一路」的開拓?筆者有以下三點微不足道的看法。
第一,據江蘇師范大學等學術團體編匯厚達六十余萬字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這六十四國使用的語言多達一千多種,要與這些地區做生意,不論是亞投行的融資還是「絲路基金」的投資,工作人員必須學點當地語言,才有利溝通;這方面香港應起一點積極作用,而做法是可利用多元社會中有不少來自這些國家的移民,由教育局從「一帶一路」的十億元獎學金中,撥出部分款項,令有志者「就地取材」,向來自這些國家的移民學習當地的語言;另一方面,亦可鼓勵甚至明文規定領取獎學金來港深造的學生,有義務介紹其國家的風土人情及教授語言。為日後赴這些國家工作做好准備,是香港能夠出力的地方。
第二,如果市場反應不錯,香港旅游公司應該積極開辟「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旅游路線,讓更多港人(和內地同胞)熟悉她們的市情、自然環境、飲食、宗教以至名勝古跡,這類「實用訊息」有助對這些國家國情的了解,可以拉近兩地的距離,對在這些地區的投資肯定有積極功能。
第三,私企提不起興趣,但國營部門如政府及立法會則應積極投入;行政長官已做了不少工作,立法會應急起直追,組團前往這些國家「考察」;對於引進「美食車」亦要組團赴外取經的立法會議員,赴這些國家看看有什麼香港可以「効勞」處,應視為當務之急。與此同時,立法會對政府有關撥款的申請,宜實時通過,以這是香港社會配合國策所能做的事。(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