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企業債面臨降級和違約潮 債市流動性將收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5 13:30
有評論指出,年初至今不足半年內,內地企業涉及違約及各種償還問題的數目飆升至17宗,創下1998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相對於過去18年企業違約合共僅發生41宗,今年的17宗違約涉及金額達155億元人民幣,反映內地經濟放緩、貨幣政策基調改變後,負債過重的企業正面臨生死存亡危機。一直深藏於中國信貸市場的地雷,快將昭然在目。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糟糕的是,內地企債的評級與違約風險並不一定相符。彭博的違約風險模型追蹤內地發債公司的股價、負債和資金流表現等因素,截至5月23日,106間內地信貸評級為AAA級的A股企業當中,約57%已發債公司未來一年有違約危機,風險水平堪比國際市場上高收益債券(又稱「垃圾債」)。
有關模型采納AAA級債券數據,涉及的評級公司包括大公國際資信、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和上海新世紀資信等。該模型並無納入政府補助和政策變化預期產生的盈利等中國獨特因素。
央企中國鐵物於4月11日突然宣告旗下總額168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暫停交易之時,仍擁有大公的AA+評級(級別為第二高)。國企鞍鋼(00347)由去年首季賺1900萬元人民幣,扭轉為今年首季蝕6.15億元人民幣,其擁有的中國誠信AAA級別,似乎也不太穩陣。當然,中外評級機構皆後知後覺,當年造成迷債爆煲的雷曼兄弟,倒閉前一個月亦獲AAA評級。如今美國經歷一番降級潮後,僅余強生和微軟兩間上市公司坐擁標普最高評級,中國的降級潮只是剛開始。
截至4月底,根據大公國際資信、聯合資信等內地主要評級機構的資料顯示,年初至今的債券發行人被下調評級宗數多達33宗,創下有統計以來新高(去年同期僅17宗)。有分析指出,隨着企業盈利轉差,降級潮高峰將會延續至第二及第三季。
國際清算銀行報告指出,中國非金融機構的企業信貸相對GDP比率,由2008年底的98.6%飆升至2015年第三季的166%新高,此水平已超過美國2008年和日本1997年的歷史高位。龐大的企債遇上中央傾向不再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加上經濟下行壓力,信貸質素轉差似乎已屬必然。
根據香港金管局計算的違約距離指數,由去年中開始,內地企業信貸違約風險普遍上升,今年2月已屆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的「十分嚴峻水平」。
彭博報道,以警告中國債務風險而聲名大噪的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認為中國金融體系目前最大威脅,與2008年金融海嘯時西方銀行業「曝險」過高的情況雷同,估計今年底中國未償還信貸的不良貸款率或升至22%高位(官方3月不良貸款率為1.75%),並需要推出數以萬億美元計的紓困措施。由此可見,企債危機已在內地萌芽。
總括而言,無論是降級或違約潮,都將收緊中國債市的流動性。5月首20日中資企業透過債市集資的金額僅3827億元人民幣,對比3月和4月同期分別下跌57%和11%,無疑對放緩中的經濟雪上加霜。香港擁有較健全的法律及金融制度,且信息流通和資本開放,財政和信貸評級相對穩健,怪不得國家「一帶一路」大計都希望借助香港融資。(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