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影子銀行存4大問題 風險漸曝須陽光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認為,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評價應從中性客觀角度出發。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昨(11)日表示,中國影子銀行存在法律關係模糊、市場運作混亂、剛性兌付嚴重及有效監管缺乏4大問題。她認為,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評價應從中性客觀角度出發。中國人民銀行前顧問李稻葵表示,中國增長放緩,導致企業信貸風險加劇,影子銀行理財產品之風險亦逐漸曝露,認為影子銀行應「陽光化」,地方投資平台亦應「債務化」。
香港《文匯報》報導,截至2013年末,中國體系內影子銀行規模達5.16兆元人民幣,與2012年末的3兆多規模相比增速顯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全球市場分析、貨幣與資本市場部門駐倫敦的代表Reinout De Bock近日在倫敦一個會議上表示,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活動特別是資金流向深表關切,指主要問題在於其中流向信託的一些資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配買,風險在於其中沒有什麼市場定價。
據財新網引述吳曉靈在北京舉行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論壇上指出,中國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的機構性問題是影子銀行發展的內在原因,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中國經濟刺激政策提供外部條件。
有關政府部門將影子銀行分為三類,一是無牌照、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二為無牌照、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三指有牌照、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吳曉靈則認為,中國影子銀行大致可分為兩類,即是體系內影子銀行及體系外影子銀行,前者包括信託在內的有牌照、監管不足的機構與業務,這是中國影子銀行的主體。
針對影子銀行的規範發展,她建議,應明確4方面的內容,規範影子銀行的發展,應明確產品功能性質、法律性質、收益和風險的責任,明確是涉及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的利率來判斷是適用嚴格監管和放鬆監管。
在監管與展望上,吳曉靈稱,中國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出台不少監管政策,已經呈現出不斷規範、透明的發展趨勢。而規範的影子銀行將促進中國金融結構調整,促進直接金融比重的提升。
李稻葵表示,中國增長放緩,影子銀行理財產品之風險亦逐漸暴露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導,中國人民銀行前顧問李稻葵昨日也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增長放緩,導致企業信貸風險加劇,影子銀行理財產品之風險亦逐漸暴露,認為影子銀行應「陽光化」,地方投資平台亦應「債務化」。
李稻葵表示,市場過去判斷影子銀行時,主要考慮其是否作為傳統金融業務的補充部分,惟現今風險大於貢獻,故影子銀行應「陽光化」,即部分影子銀行仍沿用傳統,加入風險撥備及不良債務的考核機制;另一邊廂,影子銀行亦應直接發售信託,並在信託市場發債。
他指出,地方銀行長期發行的債券,已變成其短期的負擔,這對銀行界的風險評價帶來負面影響,故必需要債務化,即逐漸跟進地區債務情況,並尋找信用好、經營妥善及財務狀態比較好的地方作為試點,發行城市債或國債。他還提及,在《預算法》不作出重大修改前提下,亦可發行部分地方債。
另一方面,現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的吳曉靈表示,目前中國銀行業存不良率雙升現象,但相信仍不會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借行業改革,內銀的抗風險能力正大增。她指出,目前內銀核心資本約在10%,撥備率超200%,不良率在1.5%,仍低於3%的國際標準,相信銀行同業整頓不會對金融造成衝擊。又指出,銀行應為臨時遇到困難的優質企業提供支持,而非急抽借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