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摩爾投顧





  • 專家觀點

    【美中關稅和談露曙光】再勞動節休市期間,美股出現了重大轉折,雖公布了第一季 GDP 季增年率 - 0.3% 是自 2022 年以來首度見到負增長,而小非農 ADP 就業數據也不如預期,但卻從一度大跌轉為上漲,主要的關鍵就在於媒體傳出美國已經主動聯繫中國談判關稅問題,加上企業財報如微軟 (MSFT-US)、Meta(META-US) 展望都還屬樂觀,也帶動台股今日盤中再度大漲,而隨著台積電 (2330-TW) 已經封閉了 4/7 對等關稅的空方缺口,若後續中美關稅談判能有進一步進展,台股全數回補 21235 的缺口就能指日可待。






  • 專家觀點

    休假期間的美股消息好壞各半。好的是 (1) 傳中國己釋放消息,暗示美國可主動進行協商以及中國己擬定美進口商豁免白名單。(2)財報出爐,重量級廠如 META、微軟都繳出財報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對未來都不看壞,META 將今年資本支出 600 億~ 650 億上調至 640 億~ 720 億,而微軟更是預測到 Q4 雲端業務營收將成長 34%~35%,兩大財報紛紛打散市場對 AI 的疑慮,美股 5/1 續漲,包含勞動節二天下來四大指數約漲 0.3%~2.2%。






  • 專家觀點

    美國公佈第一季 GDP 意外創下自 2022 年以來首次負成長。但神奇的是,美股四大指數竟呈現利空不跌的走勢。這明顯揭露了 -- 川普關稅利空背後藏著華爾街的陰謀序幕!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25 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掉到負 0.3%,完全不如市場預期的 0.4% 正成長。






  • 專家觀點

    美國第一季 GDP,果然如我 4/30 節目預測,出現負成長,這可能是經濟衰退打響的第一槍。但造成的主因,是貿易逆差增加所致,因為關稅問題,提前大舉進貨,也可能是短期因素。Meta、微軟的財報,開出來表現都不錯,AI 資本支出沒熄火,但可預見的在 2026,AI 伺服器成長速度 一定會有所減緩,AI 軍備的高速成長,暫時難回到從前了。






  • 2025-04-30
  • 專家觀點

    川普團隊頻頻釋放利多,宣稱白官己與日本展開『實質會議』,又說與南韓『初步輪廓成形』,並且針對汽車業進行材料稅減免,以避險重覆課稅問題等等等等… 種種跡象都表明川普想要粉飾太平,但這樣的胡謅還真的對美股起了一點作用,4/29 除費半小跌 0.9% 外,其餘三大指數上漲 0.5%~0.7%,表現還算不錯,台股接下來是 5/1 勞動節會放假一天,而僅有一天的時間,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波瀾,手中持股是可以抱下去的,不用因為放假就是出。






  • 專家觀點

    近期網路盛傳「6 月有 6.5 兆美元美債到期,恐引發違約與美元、債市、股市三殺」,引發市場恐慌。但實際查證後發現並不正確。根據美國財政部與 SIFMA 資料,2025 年全年約有 9.2 兆美元美債需再融資,其中約 70% 集中在上半年,約為 6.4 兆美元。






  • 專家觀點

    台股繼上周站上月線後,本周進一步成功挑戰 2 萬點大關,多頭氣勢延續。更值得留意的是,這波上漲過程中融資卻持續「減肥」,截至 4/29 降至 2090 億元,較 4/9 的 2237 億元大幅減少,創下波段新低。與此同時,外資連續三日買超、合計逾 300 億元,投信也連五日加碼,反映籌碼從散戶流向主力與法人,市場結構更加健康。






  • 2025-04-29
  • 專家觀點

    過去操作大銀微系統 (4576-TW) 波段累積超過 8 成績效,另外上銀(2049-TW)也累積超過 7 成,這兩檔一直是我們布局智慧製造趨勢的重要代表。如今,大銀微系統、上銀、和椿三家公司同步進入 AI 與自動化的新階段,未來的成長空間,依然值得期待。






  • 2025-04-28
  • 專家觀點

    台積電 2025 北美技術論壇重磅揭示 A14 先進製程,正式宣告 AI 戰場全面進入 2 奈米時代!這不僅是台積電邁向極限製程的關鍵一躍,也預告 AI 產業鏈將迎來新一波「倍數行情」。此次台積電北美技術論壇亮點包括:A14 製程:預計 2026 量產,導入 2 奈米 GAA 技術,推升運算效能與能效比。






  • 專家觀點

    中貿易衝突現在兩國各說各話變成一個羅生門,美國說中國有主動來電中國說根本沒有在談,且美國總統週五又放話除非中國提出實質讓步否則不會取消對中國關稅,但從股市角度來看現在已經有利空出盡味道,之前如果是以上談話基本上美股一定是重挫,但上週五 4/






  • 專家觀點

    【台股上週行情】上週台股可說是峰迴路轉,從前兩日大跌 600 點到週三起開始轉強上攻,主要原因包括了美國財長貝森特談到跟中國緊張情勢會逐步降溫、川普表示並沒有要開除鮑爾與市場傳出對中國關稅可能會降到 50~65% 等消息所致,加權與櫃買都有 2% 以上的漲幅,其中櫃買指數是連續兩週上漲。






  • 專家觀點

    市場經歷數週川普關稅干擾後,利空逐漸鈍化,上週五(4/25)在 Alphabet 公布亮眼財報帶動下,美股四大指數全面上漲。科技股領漲,輝達漲 4.8%,特斯拉大漲 9.8%,道瓊收復 40000 點,技術面出現止跌回穩訊號。本週將公布美國 4 月 PCE、非農就業及失業率數據,若符合預期,預料美股將續強,台股同步受惠。






  • 2025-04-25
  • 專家觀點

    【台股本周行情】本週台股走勢峰迴路轉,從前兩天下跌六百點,到最終週線收漲 477 點 (本週週報會在細談),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態度軟化,加上昨 FED 官員釋出考慮 6 月起開始降息的訊號,激勵美股大幅反彈所致,而今天一度挑戰兩萬點卻無法站穩,量能不足月均量要挑戰下彎的月線本來就不容易一口氣站上,而後續若無法補量上攻,月均線要到 5/7 之後才會逐步走平,時間段也剛好是半導體關稅公告前後,此將成為台股能否進一步反彈並挑戰季線的關鍵,而其中台積電(2330-TW) 將成為這一波是否反攻的重要角色。






  • 專家觀點

    川普態度放軟,雖然聲稱不會開除鮑爾,但還是持續對他進行精神轟炸,每天一威脅兩天一恐嚇,就是為了要降息。聯準會二名官員跳出來緩頰,表示 6 月降息是有可能行的,尤其其中一位是較鷹派的官員,加上川普及財政部長不停放話,表示關稅持續往好的方向進展,這些話激勵美股四大指數上漲 1.2%~5.6%,可以看見最恐慌的行情已過,接下來就是光明之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川普是「放羊的孩子」,說謊變卦是常態,哪天突然又想做空只需一句話就能影響盤勢,所以在操作上短期還是會以「短線」為主軸。






  • 專家觀點

    你知道一直強硬的川普,為何本周開始放軟了嗎?!因為「消費、投資、就業」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經濟成長的三大支柱,但川普的關稅政策這帖藥下的下得太猛、太急,不只全球股市重挫,連美國自己都吃不消!美國企業因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開始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三大零售巨頭進白宮警告:若關稅計畫持續推進,未來數週內恐出現「貨架空空」的情況,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埋單。






  • 2025-04-24
  • 專家觀點

    萬潤 (6187-TW) 近年成功轉型為先進封裝設備的重要供應商,隨著 AI、高效能運算(HPC)需求爆發,半導體封裝技術快速升級,萬潤(6187-TW)的成長動能也跟著水漲船高。過去一年,公司營收大幅成長超過三倍,靠的就是深耕多年的自動化設備技術,搭上台積電(2330-TW)擴充 CoWoS 封裝產線的順風車。






  • 專家觀點

    川普和貝森特,對中國態度軟化,但可能只在放話階段,除了想給中國聽以外,目的是要安撫市場,實質上還沒任何進展。嘴巴雖然釋出善意,但私下對中國,不管經濟或科技封鎖,都仍是現在進行式。比如取消 800 美元小額包裹免稅,限制輝達晶片銷往中國,甚至要打擊中國造船業,對中國制船舶加收費用。






  • 2025-04-23
  • 專家觀點

    台股 4/23 迎來史詩級大反攻!其主要原因,就是川普各方壓力測試不過,開始姿態放軟,先說不會開除鮑爾、又說會降中國目前 145% 的關稅,但是,大家別忘了他是川普,出爾反爾是常有的,所以不能將目前的盤勢視為「穩健的多頭」,就跟我之前說的一樣,目前持股不宜留長,最強依然是做短,做短能在多空間靈活變動操作模式,像我之前避險喊進元大黃金 ETF、元大日圓 ETF 前幾日成功獲利、而今天多頭指標台積電 (2330-TW) 也成功獲利,這就是搶短靈活操作的好處。






  • 專家觀點

    在股市,最可怕的不是壞消息,而是壞消息「還沒結束」。回顧 4 月以來,一連串利空消息及鬼故事如排山倒海來襲:像美日關稅談判破局、中國警告強力反制、川普又放話要拔掉 Fed 主席鮑爾、黃金創新高、美元創 15 個月新低、VIX 飆破 34、美債殖利率狂升... 這一切,都讓台、美股市欲振乏力。






  • 專家觀點

    台股現在就像溜滑梯,往下很容易,往上卻很不容易,當前能想到的利多,就是川普能變正常一點,除此之外就沒了。剩下全部是利空,比如,半導體關稅、未來的對等關稅、中國二級關稅、美中經濟脫鉤、關稅協商曠日廢時、AI 需求放緩、美國停滯性通膨、川普要把鮑爾踢掉、台積電海外設廠侵蝕未來毛利率、哈佛與耶魯的資產拋售潮、全球減少持有美債、6.5 兆美元美債在 6 月到期、美國倒債、IMF 下調全球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