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巧妙撮合:陳賡把“干女兒”嫁給了蕭華[組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8 08:51


年輕時的肖華夫婦合影。

王新蘭年輕時的照片。

1937年8月,紅軍將領們在紅軍總部云陽鎮召開紅軍改編工作會議。西北高原酷熱難當。每當吃過晚飯,他們便漫步到鎮旁坡溝邊的樹下。

這天,蕭華和陳賡、楊得志等人照例來到鎮邊散步。突然,一陣歌聲吸引了他們。他們循聲來到一個小院里,看見了3個年輕的紅軍女戰士在小院里吹口琴、唱歌跳舞。3位姑娘當中,跳舞的姑娘年紀最小,也很活潑。她舞姿優美,天真可愛,讓蕭華這位年輕的紅軍師政委十分心動。這時,陳賡突然朝那跳舞的小姑娘嚷道:“好啊!又讓我找到你啦!干女兒,跟我回家!”

陳賡向蕭華等人介紹說,她叫王新蘭,她叔叔王維舟是個老革命,是三軍會師后的23名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之一。一次偶然機會,陳賡認王新蘭做了干女兒。

蕭華見王新蘭既活潑,又調皮,不知不覺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感覺。細心的陳賡立即發現,蕭華喜歡上了王新蘭。的確,這天晚上,蕭華失眠了,回想起白天王新蘭的一言一行,心里翻騰著陣陣愛慕的漣漪。

第二天下午,陳賡、蕭華等人又與3位姑娘相遇了。陳賡一把將蕭華推到王新蘭的面前,笑呵呵地說:“你看,多好的小伙子,年紀不大,本事不少,19歲就當上了師政委,在紅軍隊伍里名氣可不小哩!你要是我的女兒,我就把你嫁給他。”

相關標簽:

l946年初,羅榮桓(后排左二)和蕭華(后排左一)、呂鱗(后排左三)、林月琴(前排左一)王新蘭(前排左三)等在一起。

王新蘭的臉上紅得像桃花,羞赧得低下了頭,但心里卻升起一股暖流。在陳賡及羅榮桓等人的“撮合”下,1940年10月,王新蘭在抗日的烽火中與蕭華幸福地結合了。當時,他們夫婦一個15歲,一個23歲。

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播出的節目《鐵流巾幗系列——王新蘭》,以下為節目內容。

解說:王新蘭生於1924年6月,今年已經年滿82歲了,直到今天,還經常有人問起王新蘭,為什么她在9歲時就參加了紅軍,成為了紅四方面軍有名的紅小鬼?

王新蘭:我父親已經不在了,我家里就剩,大一點的幾個姐姐出嫁了,就是出嫁了的(姐姐),姐夫也好幾個都是共產黨員,我幾個在家里沒出嫁的,沒有在外邊讀書的,都在四川入了黨,全都是地下黨,那國民黨肯定說是共匪家屬,那就斬盡殺絕。

王新蘭 1924年出生

9歲參加紅軍

11歲從四川隨紅軍長征

她是長征路上最小的女紅軍

解說:入伍后,王新蘭被分配到了宣傳隊,上小學時就喜歡唱歌跳舞的王新蘭在這里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臺。

王新蘭:我在宣傳隊平時什么都干,我們那時宣傳隊一共只有二十幾個人,也就是現在的那種部隊的那種基層的師,或者軍里的那種,那種文藝團體那種形式,我們那時候所有的宣傳隊員什么都干,吹拉彈唱,住下安定以后,環境比較好的時候,擴紅,擴大紅軍,宣傳紅軍的方針政策,宗旨,紅軍是什么人的部隊,什么人的隊伍,目的就是擴大紅軍,招兵買馬。反正是招來的人越多,紅軍戰士越多越好嘛。

相關標簽:

1956年冬,周恩來總理(右一)與肖華、王新蘭全家在一起。

解說:王新蘭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當成孩子,但在紅軍這個大家庭里,她卻受到了格外的關心和照顧。長征開始時,11歲的王新蘭就背著一支笛子上路了。不想,一開始,她就得了傷寒病,不省人事。

王新蘭:后來等我好了以后,才說是宣傳隊那些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們,平常很喜歡我,很愛惜我,看到我那樣的話,趕快就隨便在路邊上砍兩根竹子,南方到處都是竹子,砍兩根竹子,簡易地用繩子綁一個小擔架,就把我抬著那么走。因為抬著走,我也不知道他們走了多少天,抬著走對他們總是一個負擔,因為大家生活都很苦,他們身上的負荷也很重,再抬上一個小人,雖然小人沒有多少斤,但總歸要付出很多,所以他們后來商量說,是不是就把她留在老鄉家里,給老鄉留一些錢,讓她在老鄉家里養傷,等部隊穩定了再把她給接回來。就我們這個洪主任,洪學智主任,說那不行,這孩子不能丟,這孩子多可愛啊,又唱又跳,那么多人喜歡,說你把她丟了再找這么一個小孩,找不到,說是你們宣傳隊就自己想辦法,還是抬著走。實在不行的話,你們就可以在,我們政治部有一個警衛連嘛,你們可以在連里面借幾個人來幫著你們抬。

解說:半個月后,王新蘭的病情有了好轉,不用戰友再她抬著她走了,死里逃生的王新蘭隨后跟著紅軍開始翻越雪山。作為宣傳隊,他們經常要比大部隊提前兩三個小時出發,為的就是要設立宣傳鼓動棚。

王新蘭:所謂鼓動棚,沒有棚子,通天的,那就叫宣傳鼓動棚。我們那時候宣傳隊20多人分好幾個組,離這么一段距離一個鼓動棚,離這么一段距離一個鼓動棚,在那里打竹板,說快板,鼓舞戰士的勇氣,鼓舞大家的斗志,同志們加油干,誰英雄誰好漢,爬上雪山比比看,反正是隨便亂編唄,當時就在路邊講,有時候就是唱歌,唱的都是鼓舞士氣的歌。那些戰士們看到我們那小的年紀在那里鼓勵他們往前走,鼓勵他們鼓起勇氣往山上爬,他們很感動,我們會爬過去的,你們趕快走,說這里風太大,你們受不了的。

解說:在風雪中,王新蘭和其他宣傳隊員們終於等來了掃尾的部隊。

王新蘭:陳錫聯是最後的一個師嘛,陳錫聯最後一個師,后來陳錫聯過來,部隊已經過完了,他摸著我的頭,鄂豫皖蘇區那個老大哥老大姐叫小弟弟小妹當叫娃兒,娃啊別鼓動了,你還鼓動誰了,部隊都走完了,你快走吧,再在這站會兒你會凍死的,我說不,我說等部隊走完了我們再走。沒有部隊了,你看后面還有哪一個部隊啊。我們就是最後的部隊了。后來我們隊長說,你跟著師長他們一塊走吧,我說不,我跟著我們宣傳隊一塊走,他說這是指令,你跟著走吧,叫我們幾個小一點的,就跟著他們師部一塊走,比他們先走一步,他們很快也上來了。

解說:到了草地,王新蘭和其他紅軍戰士一樣,白天吃野草,晚上沒覺睡。

王新蘭:因為都是水,一塊干地沒有,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小背包,里頭有雙草鞋,或者還有一個床單什么的,就把那墊在屁股下面就坐著,大家背靠背坐著,背靠背坐著,晚上冷啊,冷得要命。

解說:不過,每次過河時,嬌小的王新蘭卻顯得很快活。

王新蘭:一過河的時候,我就跟河邊一站,一站前邊不是隊長來就是指導員來,跟我前邊一蹲,我兩個腿一蹺,就搭在人家肩膀上,就背著我就走了,好像是覺得理所當然的,你應該背我過去,其實小孩兒不懂事。

相關標簽:

上世紀60年代肖華將軍(前排站立者)與朱德、鄧小平、賀龍一起觀看練兵。

解說:長征開始時還不滿11歲的王新蘭就這樣一支鋼鐵的隊伍里成長了起來,順利地走完了長征之路。

王新蘭:我們那些時候簡直奇怪極了,晚上走一夜走八九十里路走一夜睡一夜,。還做夢,可是就不掉隊。那是奇怪,兩只腳自然地跟著前面走,但是走的準確性就一定,有時候一腳踩虛了,掉到深溝里面去。

解說:抗日戰爭時期,王新蘭和肖華將軍在冀魯邊戰地成親,王新蘭當時擔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新聞電臺報務主任,此后一直從事通訊機要工作。

1955年,王新蘭被授予了上校軍銜。1964年,肖華將軍創作了《長征組詩》。后來,《長征組詩》被人譜曲,成為了傳唱一時的《長征組歌》。這時,王新蘭作為肖華將軍的夫人,不僅見證了長征組歌誕生的全過程,而且,將軍在創作長征組歌時,把王新蘭當成了最重要的一位采訪對象。

王新蘭:我一方面軍的,你是四方面軍的,他說你雖然人小,你不做領導工作,但是你有你的直接感受,你感覺最深,印象最深,感覺到記憶里最清楚的是什么感覺?我感覺到就是沒完沒了的走路,走無盡頭地天天走,月月走,白天走,黑夜走,我說還有就是餓,我餓極了,還有就是冷,冷得我受不了,他說還有呢,我說我生病,我都快死了,我說病痛,還有呢,我說饑餓 寒冷 病痛,還有就是疲勞。我真想倒在地下睡上五分鐘,可是我怕掉隊,我怕趕不上部隊,我不敢躺,所以我咬緊牙關拼著我自己最後一口氣跟著大部隊走。

解說:於是,王新蘭有關饑餓與寒冷的回憶在長征組歌中被將軍進行了藝術化的再現。

王新蘭唱長征組歌: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鍾百煉不怕難。

王新蘭:你跟我說到長征,我就想到過雪山草地,印象最深,永遠也忘不了,因為那是在整個長征的兩年歷程當中,最艱難最苦的,而且說是挑戰極限,那真是,每一個戰士每一個紅軍都在向極限挑戰,什么極限,死亡極限,生存極限。

相關標簽:

王新蘭談起肖華與《長征組歌》,往事歷歷在目。

1942年,115師解放了山東濱海區朱樊村,這是師政治部在朱樊村辦公。坐者左二為肖華,右一為王新蘭。

相關標簽:

王新蘭與孫輩們在一起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