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GDP迷思?中國一昧追求成長 弊多於利
鉅亨網劉季清 綜合外電
中國一昧追求GDP成長 恐怕利多於弊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2013)年中國經濟成長目標為7.5%,和前2年相同。消息傳出後,陸股應聲大漲。然而,端出亮麗的GDP預估真的可以刺激經濟成長?現在有學者指出,中國一昧追求經濟成長,很可能模糊焦點,忽略更重要的議題,如污染、債務及改革。過高的GDP目標還沒達成拯救經濟的重責大任,恐怕會先造成不小的傷害。
《財富》雜誌報導,中國於1985年才首次採用GDP來統計經濟成長,過去在改革改革初期,中國借鑒的是蘇聯的物質產品平衡體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來統計。
剛採用GDP初期,中國經濟明顯提升。地方政府致力達成目標,也成功讓數千萬人脫離貧困。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躋身世界舞台,GDP預估值卻逐漸形成一種箝制: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價追求GDP成長,導致弊端叢生。食品安全問題被妥協、污染持續惡化、影子銀行猖獗、債務堆積。
北京長江商學院教授李偉表示, GDP預估對於提振貧窮國家的經濟相當有效。然而,只要進入中等收入領域後,人民便開始更加關切生活品質。李偉認為,設定目標起可刺激經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土地政策、地方政府債務、銀行系統、整體債務水平上升等諸多問題。
李偉指出,美國有一地的獎勵制度,地方政府若可成功提高服務品質,就會收到獎勵,而好的服務可吸引更多人、刺激經濟,最終可達到提高稅收的目標。在中國卻不一樣。中國的地方政府不能徵稅,而是倚賴中央的配給,且就算服務品質提升了,也不會有任何獎勵。為了達到GDP成長,中國地方政府僅吸引那些「可以幫助GDP達標」的人和企業,藉此打動中央政府,以爭取更多的資源配給。然而,在不惜代價追求GDP成長的過程中,卻犧牲了人民的生活品質。
現在,中國領導人似乎已經開始注意到盲目追求GDP成長的副作用。就在總理李克強宣布今年GDP目標後一天,財政部長樓繼偉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的重點是就業、通膨控制,而GDP目標是靈活的,若落在7.2%左右是可接受的。他也表示,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甚至曾經佔GDP比重超過60%,但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的問題。未來製造業佔比還會下降,且將透過城鎮化改革來帶動投資、消費需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