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壽險拚轉骨〉不想再把避險成本丟水裡... 公會4案送金管會 優先推AC債券攤銷法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台北

壽險業長年面臨高利率有效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壓力,進而導致保單幣別錯配、高昂避險成本等結構性問題,壽險公會近日提出 4 項匯率評價改革建議,已函報金管會。壽險公會副理事長、國壽執行副總林昭廷表示,主管機關已充分掌握政策重要性,各界也透過研討會積極溝通,目前「AC 債券匯率採攤銷評價」獲業界普遍共識,希望優先推動,但最終是否過關與上路時程仍由金管會決定,站在業界角度當然希望越快越好,否則「每天開門就要面對避險成本投入水裡的壓力」。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壽險公會副理事長、國壽執行副總林昭廷。(鉅亨網資料照)

林昭廷指出,此次改革方案由公會多個策略小組討論而成,其中,業者最具共識、希望優先推動的是 AC 債券匯率評價採攤銷法,希望 AC 債券投資部位的匯率評價能夠採取與利率一樣攤銷法方式,也就是說,不要用即期匯率全部反映在損益表中,以降低波動。


另三項配套措施方面,包括採 10 年均價匯率作為評價基準,降低美元短線劇烈波動對財報衝擊;外匯準備金在必要時允許轉為負值 (遞延資產),作為長期過渡措施;負值準備金的評價損失改列入 OCI,避免短期波動影響損益表。

林昭廷強調,均價匯率並非憑空想像,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也曾與國際會計準則磋商類似做法;目前採攤銷與 OCI 處理方式,也都有國際先例。

林昭廷說,壽險業每日為維持匯率避險而支付大量成本,遠匯市場相當淺碟,在外銀握有定價優勢的情況下,「錢被賺走」的現象非常普遍。壽險公會理事、南山人壽財務長蔡昇豐以壽險業 2023 年經驗為例,年初匯率 30.7、年尾也是 30.7,為了不到 1 毛錢的波動,全體公司避險成本高達 3600 億元,對資本累積完全沒貢獻,業界也開玩笑說是「避了個寂寞」。

壽險業 10 年來已投入 2 兆元的避險成本,若能順利調整匯率評價制度,將有助減少不必要的避險浪費,可轉為厚實資本的來源,並配合擴大回台投資公建與基礎建設的政策,預估未來 15 年可增加國內投資 6 兆元。

壽險業者長年流血不被看見 改革是為避免保戶權益受損

壽險業轉骨之路不容易,首要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以往外界大多認為壽險公司獲利亮眼,為何需要監理寬容?林昭廷坦言,一般民眾只看到表象,難以理解業者承受的舊保單長期利差損的壓力。「我們看起來很健康,但其實身體一直在流血。」

他指出,假設壽險業原先能賺 2 兆元,當中的 1 兆元要拿去彌補本業舊保單的高利成本,雖然還是有 1 兆元的獲利,但這部分的盈餘要歸功於近幾年的股市多頭,大多由「股市資本利得」貢獻,事實上,公司依舊很惶恐,擔心有一天如同馬拉松跑者突然休克。

林昭廷強調,壽險業體質改革並非單純是業者為了爭利益,他投身保險業 30 載,一路走來都在處理會計衍生相關問題,公會訴求目的只是為了讓壽險公司能穩健承擔上千萬張長期保單的承諾,避免國外曾出現的「保險公司倒閉、保戶被迫砍給付」情況在台灣上演。

蔡昇豐補充,壽險業過去承接多家問題保險公司的保單,例如幸福人壽、國寶人壽,以維護社會安定,與其他國家直接清算或砍給付的作法不同,「我們努力撐住保戶的權益,但資源分配已影響到資本與營運,若不處理,最後受傷的還是保戶」。壽險公司同時承載很大的社會責任,當社會面對地震、洪災、氣爆等重大災害威脅時,壽險業都會率先發揮自身的能力,與保戶站在一起。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