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肉比較毒?麻油雞太補會上火?中醫教4招吃對養生藥膳才能真逆齡
早安健康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說起養生,一定少不了藥膳食補。特別是進入秋冬季節,天氣明顯寒冷,熱熱的藥膳湯料理,不僅喝下去就覺得溫暖,藥膳的許多藥材也是針對寒冷季節、個人虛寒體質而設計。不過藥膳食補並不是那麼簡單,當成一般飲食說吃就吃,特別是時下到了冬季民間特別流行的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稍一不慎、親友盛情難卻種種因素,就有可能吃過量,原本還算健康的身體,反而吃出大小病。
中醫師吳建東針對養生藥膳就指出一個大的方向:如果身體健康、屬於平和體質,其實就不需要補太多,照一般的吃法就好了,補多了,反而變成火氣多、燥熱體質。當然偏虛的體質,例如可能會有怕冷、容易拉肚子、肚子痛、疲倦,進補並沒有錯,不過就要先確認一下自己的體質適合怎麼補。但如果火氣比較大、血壓高、不好睡,食補的部分就要適量、斟酌。
有動才要補!
特別的是,中醫建議「有動才需要補,沒有動你給它補的話就變太多。」因此日常的活動量也應該納入考量。所以中醫一般建議均衡飲食,飲食內容正常、自然最好。
除了這個你可能沒有聽過的中醫養生食補建議,吳建東還提出了以下 4 個原則,既能做到養生保健,也不會影 響社交生活:
❶ 一週一次:食補,特別是冬令進補,容易偏向燥熱,因此吳建東建議一週吃一次就好,特別是體質比較燥熱、不適合吃太多的人。「天氣冷我們去吃個燒酒雞、薑母鴨我也覺得 ok 啦, 那你不會每天都有人找你去吃吧」。這是吳建東對於社交與養生兩難的第一個建議。
❷ 注意吃下的內容:吳建東以薑母鴨為例,可以吃肉,但是湯的部分就別喝太多。可以搭配多一點蔬菜,例如高麗菜之類,此外也要多喝一點水。如果面前的料理太油,要想辦法挑掉或避開。
❸ 盡量避開酒類:過往大家都可能聽過,「大酒傷身,小酒怡情」這種說法,但是吳建東醫師指出,最新的研究證據說明不論大飲還是小酌都會傷身,因此酒類飲品或含酒的料理能免則免。
❹ 吃完食補後的行動:回到家後多喝水、多休息,如果有發現口乾舌燥、睡不著、排便不順,那就可能是吃過頭,火氣太大。下次大家約聚餐,就可以說「嘴破、火氣大」,大家都還可以諒解。
替代食材降低燥熱程度
自家烹調活用食材替代:吳建東特別提醒,剛才提到薑母鴨,因為湯裡面有較多的米酒與老薑,是上火的主要因素,鴨肉相對問題不大,但如果是羊肉爐,羊肉本身最為燥熱,需要注意。
也就是說,如果是自己在家料理這些食補藥膳,食材的選擇就是另一個秘訣。除了最直接的做法例如少加一點米酒或老薑,肉類的選擇可依照其屬性替代。中醫觀點,一般常吃的肉類當中,要屬羊肉最為燥熱,牛肉則具有一些溫補的作用,代表牠是偏熱的肉類;雞肉相對來講較沒有燥熱的問題,魚肉則偏涼。因此去火鍋店看到菜單肉類一字排開,就可以馬上找出適合自己的食材。
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偶有傳說鴨、鵝肉有毒的說法。吳建東解釋,以鴨肉來講其實並不是有毒,而是肉裡面有些成分,在中醫看來是「發物」,有皮膚問題的話,會讓皮膚病變比較嚴重一點。不過鴨肉與鵝肉本身偏涼,因此像薑母鴨這道食補會加米酒與老薑調和,因此薑母鴨本身已經不是涼性料理。
至於大家也很常吃,但一般不會認為是養生藥膳的麻辣鍋,吳建東提醒,除了不同湯底與食材有差,辣的成分有各種辣椒、大紅椒、花椒,這些都是燥熱的食材。
麻油以製程區分屬性
麻油基本上成分是脂肪為主,所以熱量較高,應適量。而從製造方式來看區分為兩種。如果是初榨的麻油,也就是直接壓榨出油,較偏平性或偏溫,但是如果想要香氣較充足的話,可能先炒過再榨,此時榨出的麻油就會比較偏燥熱。所以如果經過某些料理或焙製的話,它可能會變得比較燥熱。
專家
吳建東醫師

詠生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中醫抗衰老醫學會
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
華佗第 80 代、華佗門第 3 代傳人
台灣傳統武學刀劍桿散手協會理事
來源:《早安健康》11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早安健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