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殺瘋了!從電商、即時零售到折扣超市:中國零售巨頭爭搶消費市場最後1塊蛋糕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中國零售業正掀起一場激烈的「折扣內卷」,從傳統商家到新興品牌紛紛入局,從軟折扣清倉到硬折扣供應鏈重構,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沃爾瑪等巨頭紛紛加碼推折扣,消費者得以用更低價格買到商品。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殺瘋了!從電商、即時零售到折扣超市:中國零售巨頭爭搶消費市場最後1塊蛋糕(圖:Shutterstock)

超盒算 NB、奧樂齊、樂爾樂、折扣牛、愛折扣等專業折扣品牌已佔據市場,京東折扣超市、快樂猴等新玩家也接連入場,北京物美大賣場今年 7 月 25 日亦將 6 家店改造為折扣超市,打出「30 顆雞蛋 13.9 元」、「7.8 元 950 毫升牛奶」的低價標籤,引發市民搶購,就連曾專注高級會員店的山姆「老對手」沃爾瑪,也悄悄在深圳開出 4 家社區折扣店,自有品牌佔比近半,9.9 元果汁、糕點成引流利器。


這場「折扣競賽」背後,是零售巨頭對新成長曲線的迫切尋找。盒馬雖關閉所有 X 會員店,卻將盒馬 NB 更名為「超盒算 NB」加速擴張,截至 2025 年 9 月底門市超 200 家,商品定價與舊品牌差異不大,另一邊盒馬奧萊業務更以 45% 的成長狂奔,成為新成長引擎。

阿里、京東、美團在零售領域的佈局節奏耐人尋味。線上零售先後為阿里、京東、美團,外賣業務則由美團領跑,阿里、京東緊隨,線下超市則以阿里最早(2016 年盒馬鮮生首店)、京東次之 (2025 年 8 月河北開首店)。

從電商、團購到即時零售,再到如今的折扣超市,巨頭們正「切割」消費市場的每一塊蛋糕。

折扣模式分「硬」與「軟」。軟折扣多依賴尾貨、快到期商品,品類局限在紙巾、快過期生鮮等,難成規模,硬折扣則需產地直採、自有品牌支撐,涵蓋牛奶、洗護、糧油等全品類,價格更低且日期新鮮。

奧樂齊正是硬折扣的鼻祖,其 90% 商品為自有品牌,憑藉極致供應鏈壓縮成本,即便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能做到多數商品比同行便宜 30% 以上。

儘管被戲稱為「收割摳門中產」,奧樂齊卻精準抓住普通白領、小家庭需求,這些客群對價格敏感,月省百元便願長期成為主顧。目前,奧樂齊在中國門市已從 2019 年的 1 家增至 79 家,近期更走出上海,在江蘇開設首店,擴張勢頭迅猛。

本土企業學「奧樂齊」卻非易事。曾由奧樂齊前高層創立的比宜德最終折戟,露出供應鏈弱點,而中國傳統商超毛利率普遍在 20%-25%,想推硬折扣必須壓至 10%-15%,若無強力供應鏈支撐,難以為繼。

即便如此,折扣賽道仍被視為「兆元級蛋糕」。2023 年,中國折扣零售市場規模達人民幣 1.79 兆元,今年料將突破 2.28 兆元,去年全球折扣產品銷售額年增 61.1 億美元,增速僅次於社交電商;同年中國硬折扣市場規模已超 200 億元。

但熱鬧背後隱患重重。硬折扣的同質化競爭首當其衝。各家品牌商品重疊度高,實力較弱的企業恐難熬過市場洗牌。

此外,供應鏈穩定性是核心挑戰,自有品牌開發、產地直採、物流配送均需重資產投入,非短期行銷或「畫餅」能解決。

即便是全球折扣巨頭 Costco,硬折扣業務淨利率僅 3% 左右,本土企業獲利壓力更甚。

值得注意的是,折扣超市的客群邏輯正在重塑。山姆、開市客依賴高淨值會員,但 4 億中國中等收入族群中,更多一般家庭才是折扣超市的「基本盤」,這也解釋了為何本土超市學山姆會員店屢屢「水土不服」後,轉而押注奧樂齊式的硬折扣模式。

零售巨頭的「折扣戰爭」已全面打響,這場戰役既是流量爭奪,更是供應鏈能力的終極比拼,擁有紮實的供應鏈與差異化運營則有望在這場「內卷」中笑到最後。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