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川普束手無策!馬斯克的太空帝國:為何美國政府對他既恨又害怕?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美國航太領域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壟斷危機,馬斯克旗下的 SpaceX 公司已成長為令政府既依賴又忌憚的「航太怪獸」。最新消息顯示,白宮正試圖透過行政手段降低對 SpaceX 的依賴,但現實情況顯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政府仍難以擺脫這家民營航太巨頭的掌控。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川普束手無策!馬斯克的太空帝國:為何美國政府對他既恨又害怕?(圖:Shutterstock)

SpaceX 的市場主導地位已滲透到美國航太的各個關鍵領域。在國家安全發射任務方面,SpaceX 承擔近 40% 的發射任務,在國際太空站 (IIS) 補給和載人航太領域,NASA 幾乎完全依賴其「飛龍」系統,在商業發射市場,SpaceX 更佔據全球過半份額。 2023 年 SpaceX 完成近百次發射,2024 年發射頻率持續攀升,這種壓倒性的市場表現讓傳統航太巨頭相形見絀。


SpaceX 的壟斷地位源自於其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透過「獵鷹 9」火箭的重複使用技術,該公司將發射成本降至傳統價格的幾分之一。更關鍵的是,SpaceX 實現技術能力與商業模式的完美結合,火箭回收技術穩定可靠,重複使用週期短,發射頻次高。這種「高頻低價」的運作模式徹底顛覆航太工業的遊戲規則。即將投入使用的「星艦」系統更可能進一步壓低發射成本,鞏固其市場優勢。

相較之下,美國傳統航太企業顯得步履維艱。聯合發射聯盟 (ULA) 作為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的合資企業,曾是國家安全發射的「御用供應商」,但其新一代「火神」火箭進展緩慢,去年的第二次發射仍出現助推器異常。

更諷刺的是,ULA 不得不從競爭對手藍色起源購買 BE-4 發動機,而後者自身的「新格倫」火箭在今年初首飛時回收失敗,新興企業如火箭實驗室、螢火蟲航太等則尚未具備承擔重大任務的能力。

這一現實讓美國政府陷入兩難。一方面,五角大廈和 NASA 越來越擔憂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白宮內部討論文件顯示,官員擔心馬斯克恐利用壟斷地位隨意抬價或中斷服務。為此,美國太空軍在 NSSL 第 3 階段招標中專門設置兩個通道,試圖扶持更多競爭者,但現實是,這些措施收效甚微,新玩家短期內無法滿足高可靠性、高負載的發射需求。

專家指出,更深層的矛盾在於 SpaceX 的成功恰恰源自於美國政府長期奉行的「小政府、大市場」政策。當傳統航太企業因官僚主義和效率低下而陷入困境時,SpaceX 憑藉市場化運作和技術創新脫穎而出。如今,這種成功反而成為政府的「緊箍咒」,既無法透過行政手段限制其發展,又難以培育出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

分析師指出,SpaceX 已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發射次數越多,成本越低,價格優勢越明顯。這種良性循環對 SpaceX 而言,惡性循環對競爭對手而言的市場機制,讓其他企業更難追趕。即使馬斯克近期因政治立場引發爭議,美國政府仍不得不繼續與其合作,因為沒有替代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SpaceX 的壟斷不僅體現在發射市場,也延伸到衛星網路領域。「星鏈」系統的快速部署進一步鞏固了其產業地位,使 SpaceX 成為少數能提供「端到端」太空服務的企業。這種全產業鏈優勢讓競爭對手更難打破其主導地位。

業內專家警告,這種過度依賴單一企業的局面恐帶來系統性風險。若 SpaceX 因戰略失誤或資金問題而波動,美國航太體系可能面臨連鎖反應,但目前看來,美國政府似乎別無選擇,繼續依賴 SpaceX 可能帶來戰略被動,但沒有 SpaceX 可能導致航太活動停滯。

這場博弈折射出當代科技產業發展的深層矛盾,當私人企業憑藉技術創新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後,政府應如何平衡監管與發展的關係,SpaceX 的案例或許將成為這命題的經典研究樣本。在科技創新與國安天平上,美國正進行艱難的權衡,而最終結果可能將重塑全球航太產業的格局。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