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車攻勢猛!2030年將包辦全球三分之一產量
鉅亨網編輯林羿君
顧問公司 AlixPartners 的數據顯示,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汽車製造商將佔據全球汽車銷量的 30% ,高於 2024 年的 21%。其中,東南亞、中東、非洲以及南美等新興市場預計將出現最顯著的增長。

中國汽車出口的激增正在重塑全球汽車市場,讓各國競相推出大量價格實惠的汽車,並引發了一場價格戰,波及從墨西哥到馬來西亞的汽車展廳。
習近平政府正展現出希望擺脫這種拖累利潤的殘酷競爭的跡象,就連黨媒《人民日報》本月稍早也表示,這種競爭沒有贏家。但對於正面臨根源於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危機的中國汽車產業來說,這種趨勢或許難以逆轉。
中國製造的汽車正在佔領南美部分地區的街頭,而比亞迪等汽車製造商生產的物美價廉的電動車,則贏得了歐洲成千上萬消費者的青睞。
全球顧問公司羅蘭貝格合夥人 Ron Zheng 表示,「中國汽車製造商正著眼於海外更高的利潤率,區域市場將受到衝擊,但價格競爭可能不會像中國那樣激烈。」
大多數車廠 未能達到永續生產總量
要了解其全球影響,首先需要從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著手。蓋世汽車研究院去年追蹤的約 70 家活躍汽車製造商中,只有約 15% 的工廠利用率達到或超過 70%。這項基準被廣泛認為是成熟市場獲利能力和永續性的最低標準。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商比亞迪一直保持穩定的生產水平,持續生產汽車,2022 年至 2024 年期間工廠的利用率維持在 80% 至 85% 之間。
然而,幾家重要的外國製造合資企業的生產力均大幅下降,尤其是上汽通用聯盟和廣汽本田。
特斯拉公司在其上海工廠生產的 Model 3 與 Model Y,提供中國消費並出口到亞洲其他地區和歐洲。該公司的產能利用率達 96%,位居第一。小米公司則位居第二,其首發車型廣受歡迎,加上其最近推出的 YU7 SUV 訂單激增,需要迅速提高產量。
小米尚未在海外銷售其電動車。然而,隨著國內經濟降溫、競爭加劇,許多其他中國出口商正積極轉向出口,將汽車銷往全球各地,唯獨美國因關稅問題難以接受。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超過日本和德國。
傳統車廠開始擔憂中國出口對其營收造成衝擊。Omdia 駐上海的資深分析師 Chris Liu 表示,「保護當地就業、獲利結構與預算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大量中國汽車銷往中東、拉丁美洲
近期貿易數據生動地展現了出口激增的程度。 2025 年前五個月,中國汽車出口創下新高,僅對阿聯酋的出口額就達 27 億美元,較 2022 年增長 551%,凸顯了中東地區對中國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
海灣地區以外,還有許多其他國家正在推動中國汽車出口的繁榮。墨西哥是北美汽車市場的關鍵參與者,其汽車進口額達 24 億美元;而俄羅斯儘管地緣政治複雜,仍是中國重要的汽車市場,進口額達 22 億美元。
顧問公司 AlixPartners 的數據顯示,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汽車製造商將佔據全球汽車銷量的 30% ,高於 2024 年的 21%,其中東南亞、中東和非洲以及南美等新興市場預計將出現最顯著的增長。
激烈的價格戰迫使汽車製造商整合
然而,中國車廠的激烈價格戰,使得小型企業倒閉和競爭加劇,大品牌正在搶佔市占率,但整合潮尚未達到頂峰。
過去幾年,許多新創公司步履蹣跚,2018 年政府補助逐步取消,進一步抑制了新進業者的湧入。然而,儘管面臨這些阻力,新參與者仍在不斷湧現,這表明市場預期的整合遠未完成。
截至 5 月份,比亞迪仍然是無可爭議的領導者,佔據中國零售電動車市占率約 27% ,但仍有約 120 個其他品牌瓜分 37% 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最終的洗牌可能需要更長。首先,地方政府的介入往往會延長一些汽車製造商的營運時間,即使它們的生產率可能非常低,因為這些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得到了當局的支持。
AlixPartners 駐上海董事總經理 Stephen Dyer 認為「整合尚未真正開始」,並指出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對就業和汽車零件供應網路的影響,都是經濟成長的重要管道。
他解釋道:「 最終,汽車製造業將緩慢整合,因為汽車製造業確實是一個燒錢的行業。我們預計,或許只有十幾家企業能夠倖存下來。」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