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糾纏13年達協議 伊朗限核換撤制裁 以色列轟歷史錯誤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中、法、德、歐盟、伊朗(兩名)、俄、英及美談判代表達成協議後進行大合照。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經過18天馬拉松式談判後,中美俄英法德六國與伊朗昨(14)日在維也納,就長達20個月的伊朗核問題談判達成歷史性協議,結束伊朗與西方長達13年的對峙局面。六國表示協議限制伊朗未來逾10年的核能力,並容許聯合國人員檢查軍事設施,換取西方撤銷對伊朗的能源及金融制裁。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協議建基於驗證而非互信,揚言會盡力尋求國會通過;伊朗總統魯哈尼在微博twitter表示,協議開啟了新視野,令伊朗人民的願望成真。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在長達100頁的協議中,伊朗同意在未來10年將離心機數量削減2/3,由1.9萬台減至6,104台,並在未來15年減少98%低濃縮鈾存量。伊朗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就後者調查伊朗核武開發計劃簽署「路線圖」,IAEA總幹事天野之彌表示,希望在12月中旬前解決雙方憂慮的問題。

有專家估計,若現時伊朗有意製造一枚核彈,只需2至3個月就能提煉出足夠高濃縮鈾。有美國官員表示,協議能將伊朗製造核武的「突破時間」延長至一年。

此前談判雙方一直在武器禁運上存在分歧,美國希望繼續禁止伊朗進出口武器,伊朗則堅持必須解除禁運,並獲中俄支持。最終伊朗同意聯合國維持對該國武器禁運5年,彈道導彈制裁則保留8年,並容許聯合國調查員視察伊朗軍事設施。協議又表明,若IAEA提早釐清有關伊朗開發核武的問題,武器禁運可能提早終結。

在伊朗同意限核下,聯合國、美國和歐盟將撤銷對伊朗的原油出口和金融制裁,遭凍結的1,000億美元(約7750億港元)伊朗資產將解凍,並可逐步增產原油至制裁前水平。協議還設有「恢復機制」,若伊朗違反協議,部分制裁會於65天內恢復。

美國國會有60天時間檢視伊核協議,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博納昨稱這是一項「糟糕的協議」,解除制裁的同時,卻容許伊朗最終取得核武。此外,協議還需伊朗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才能生效。有美國官員透露,安理會最快下周審議協議。

伊朗百姓普遍歡迎協議,表示國家經濟在解除制裁後有望改善,但首都德黑蘭未有民眾湧上街慶祝。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參與談判的伊朗外長扎里夫形容協議是「歷史時刻」,總統魯哈尼則形容協議證明「具建設性的參與有用」,他強調伊朗無意發展核武。美國總統歐巴馬則形容協議提供了美伊關係往「新方向」前進的契機。中國外長王毅指協議最重要成果是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稱克宮會「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確保協議順利運作。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透露,伊朗被要求送出國的低度濃縮鈾,目的地之一是俄羅斯。

與伊朗敵對的以色列在達成協達的消息傳出後立即表達不滿,總理內塔尼亞胡隨後指它是「歷史性的壞錯誤」,在各項阻止伊朗取得核武的範疇都作了影響深遠的退讓,他又指伊朗如同極端武裝組織「伊斯蘭國」(ISIS),當得到「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資金注入」後,將在中東和世界大肆侵略。

以色列政府或指望與其關係較好的美國國會阻撓落實協議。多名美國共和黨要員昨日紛紛質疑歐巴馬向伊朗過分讓步,眾議院議長博納批評協議給予伊朗「時間和空間」達成製造核武的臨界點,甚至可能觸發世界核武競賽,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則指摘新協議延續此前中期方案的錯誤元素。

美國國會有60日時間審核協議內容,歐巴馬已表明,即使國會拒批准協議,自己也會動用否決權。國會若要再推翻歐巴馬的否決,需獲2/3議員支持,意味需要民主黨部分成員倒戈,故成事機會甚微。視伊朗為地緣政治對手的沙特不滿華府與伊朗在核問題上走近,但其盟友阿聯酋有官員稱協議或可為區內帶來希望,呼籲伊朗停止干預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的內部事務。 (接下頁)

[NT:PAGE=$]

伊核談判終達成協議,一旦該國石油出口禁令解除,料數月內可大幅增產石油。消息導致國際油價應聲下挫,布蘭特期油昨一度低見每桶56.43美元,跌2.45%,其後稍為回穩。伊朗重投全球原油市場,其他產油國將面臨激烈競爭,當中俄羅斯或首當其衝。

伊朗原油存量居全球第4,但自西方2012年制裁後,伊朗石油出口下挫接近一半。石油部長贊加內上月出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時,預測該國只需數月,便能把產量由目前每日120萬桶增至230萬桶,亦已聯絡荷蘭皇家蜆殼、Vitol及道達爾等舊客戶。國際能源署(IEA)則估計,伊朗數月內可每日增產60萬至80萬桶原油,屆時全球原油供應過剩情況可能加劇。

不過,由於美國頁岩油生產成本較高,若伊朗增產引致油價下挫,美國或會減產頁岩油,加上敘利亞、伊拉克及利比亞等產油國戰火不斷,均為油價帶來支持,伊朗原油市佔則可望提高。

預料中國、印度、韓國及日本將成為伊朗石油主要買家,歐洲亦可能購入伊朗原油,與另一產油國俄羅斯直接競爭。伊朗石油過去在全球煉油業享負盛名,但歐美實施制裁後,煉油廠改用俄羅斯石油,伊朗恢復產油後,兩者勢將直接競爭。 

《文匯報》「環球點評」分析,擾攘多年的伊朗核問題終告一段落,中美等六國與伊朗達成的協議,其意義自然不容忽視。從歷史上說,伊朗多年來一直與西方處於敵對關係,美國前總統布什更將伊朗列為「邪惡軸心」,今次協議達成,或許不會即時改變彼此立場和態度,卻打開了合作大門,為未來和平改善關係鋪好了路。

從現實上說,伊朗受西方制裁多年,經濟重挫,社會動盪,連帶影響中東地區安穩,當地人普遍因此敵視西方,其影響從近年中東反西方勢力不斷崛起可見。現在伊朗將獲撤銷制裁,縱然無法抹去民眾的仇恨,但至少起了安撫作用,讓局勢不再惡化。

伊核協議對美國總統歐巴馬來說亦深具意義,歐巴馬自上任後一改前任布什的外交政策,主張透過外交手段解決與別國問題,即使敵對國家也能對話。早前美國與古巴破冰,便為他的外交政策記了一功,現在輪到問題更複雜的伊朗,在對話下達成協議,不但令歐巴馬「大勝一仗」,亦深深影響着往後的美國外交政策。

意義是彰顯了,然而協議能否產生成果仍是未知之數,對美國來說,協議達成可能是另一麻煩的開端。首先是美國國會的挑戰,國會有60天決定支持或反對協議,一旦否決,歐巴馬雖然能推翻國會決定,並有足夠的支持改寫結局,但無疑會令事件留下瑕疵。

美國在此事上亦得罪了中東盟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深恐解除「束縛」的伊朗,會帶來安全威脅。外間亦質疑協議能否真正促成美伊更多方面合作,如共同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等。更有輿論擔心,伊朗一旦因撤銷制裁而強大起來,會將手伸向別國,增加中東地區衝突。

有評論將伊核問題達協議與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相比,姑勿論比喻是否正確,協議將在歷史留下重要一筆,但這一筆能否產生預期的成果,還要時間去驗證。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