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為何要對哈佛下重手?重塑美國文化與學術秩序
鉅亨網新聞中心

川普政府再出重手,宣布撤銷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招生資格,引發全球高等教育圈震撼。這場圍繞國安、意識形態與大學自治的交鋒,正將美國最具象徵意義的學術機構推上政治風暴中心,也為美國的學術自由與全球教育形象投下巨大陰影。
5 月 22 日,川普政府正式撤銷哈佛大學學生和交流訪客計畫(SEVP)認證,禁止其招收持 F-1 與 M-1 簽證的國際學生,影響遍及 7,000 多名現有學生。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 · 諾姆表示,哈佛未能維護校園安全,涉嫌縱容反猶暴力,並要求該校 72 小時內提交近五年所有國際學生的違規紀錄與證據。
這項「強制配合調查」被哈佛校長加伯博士痛斥為「非法且不合憲」,並已正式提起訴訟。哈佛指出,該命令實為政治報復,意在打壓學術自由與言論權利。這項措施不僅是行政手段的升級,更揭示了川普政府試圖重塑美國文化秩序的深層意圖。
事實上,川普真正的意圖並非只是管控哈佛,而是藉哈佛立規,並透過對最具象徵性的大學下手,為全美高校「樹立新秩序」。這場風波表面看是招生與治理的衝突,其實是「真理」與「忠誠」關係的重新定義:是忠於開放社會,還是服從政治意志?
當哈佛不再能代表學術自由,美國也正在失去全球教育的道德高地。以自由為核心精神的國家,正親手折損其最重要的軟實力支柱。而這,或許只是更大規模文化轉向。
「寒蟬效應」席捲美精英大學
該禁令不僅只針對哈佛大學,與此同時,川普政府還威脅將打擊範圍擴大到其他大學,或將在整個高等教育領域引發連鎖反應,學術界普遍感到震驚,麻省理工學院院長薩莉 · 科恩布魯斯(Sally Kornbluth)在一份聲明中稱,這是一個「嚴峻時刻」。
其實早在 3 月和 4 月,川普政府就凍結了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賓州大學等其他菁英大學的聯邦資助,理由是這些大學不遵守政策變革的要求,並且未能解決反猶太主義問題。3 月 21 日,哥倫比亞大學宣布將遵從政府的要求,就恢復 4 億美元凍結資金展開談判。
川普政府針對這些精英大學的打擊可追溯到兩年前。2023 年,以色列為回應哈馬斯領導的襲擊而對加薩地帶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加薩衛生部稱,該行動已造成該地區超過 5.3 萬人死亡,並表示大多數死者是婦女和兒童。
這場戰爭在美國各地大學校園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抗議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在哥倫比亞大學,親巴勒斯坦的抗議者在曼哈頓晨邊高地校區中心的草坪上搭起了帳篷並拒絕拆除。儘管今年抗議活動減弱,但川普政府仍對紐約大學本月迅速鎮壓親巴勒斯坦抗議者的行動表示讚賞。川普政府也參與支持巴勒斯坦抗議活動,且搜捕或拘留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學生。
事實上,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的美國各地的精英大學一直承受著來自政府的巨大壓力,這些學校被要求遵守學校政策改革的要求,否則將面臨失去聯邦資金的風險,本次禁令的威脅並不僅存於哈佛校園,「寒蟬效應」席捲全美精英高校。
哈佛國際生轉學還是離開?
儘管哈佛大學可能會在法庭上對撤銷該認證提出質疑,但對於依靠學生簽證就讀哈佛大學的學生來說,失去 SEVP 認證將是災難性的。根據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網站,當一所大學的 SEVP 認證被撤銷時,目前就讀的國際學生必須在轉學、改變移民身份或離開該國之間做出選擇。
目前尚不清楚該政策何時以及如何實施,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法律分析師、前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法律顧問埃利奧特 · 威廉姆斯(Elliot Williams)表示,大學領導、學生和教職員工將擁有「強有力的基礎」來通過法律挑戰該政策。
上個月,在川普政府篡改學生的 SEVIS 記錄(SEVP 計畫用以追蹤和管理持 F-1 和 M-1 簽證的國際學生的數位資料庫),使學生面臨被驅逐出境的風險後,聯邦法官發布了初步禁令,川普政府也在眾多法律挑戰下放棄了這一舉措。但也有觀點認為,該裁決僅適用於個案,而不適用於大學層面,川普政府最近針對哈佛大學的舉動是否會在法庭上受到質疑還有待觀察。
在哈佛禁令風波持續發酵的同時,一場全球性的「人才重組」正快速展開。短短兩日內,香港多所大學、澳洲、加拿大、歐洲研究機構紛紛向哈佛學生拋出「橄欖枝」。港科大動作最為迅速,甚至公開啟動「搶人大戰」,不僅承諾延續學術項目,還將為轉學生提供包括獎學金、聯合導師在內的支持方案。
極限政治與權力重塑
這次哈佛大學面臨的禁令風波,表面上是一場圍繞校園抗議、學生簽證與數據合規的執法衝突,實際上揭示了川普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內推行「極限政治」的治理圖譜。此舉不僅關涉個別高校的行政自主,更昭示出國家權力如何藉用「國家安全」、「反猶太主義」、「意識形態清洗」等議題,滲透並重塑大學體制的邊界。
從鞏固政治基本盤、掌控科研話語權,到挑戰大學自治的制度根基,這場風波遠不止於一紙簽證禁令,而是對美國憲政結構與公共理性秩序的深度碰撞。
川普政府對哈佛大學的打壓,遠不止是一場行政執法事件。它本質上是一種有意製造衝突、重新界定「敵我」的政治操演。哈佛在美國政治文化中被廣泛視為「自由派高地」與「文化精英象徵」,一旦將其塑造成「反猶」、「反美」的靶子,便可激發保守派民眾的情緒動員。
更重要的是,這種強烈的對抗策略能短期內創造出「正在奮鬥」的緊張氛圍,使政策本身成為表演空間。吊銷國際學生計畫資質,凍結巨額撥款,抨擊「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等理念,不是因為這些政策本身無法調整,而是因為「對抗」的過程更具政治效益。
科學研究掛鉤國家安全
美國聯邦政府對大學的控制,往往以「國家安全」或「科學研究透明」為名啟動。在哈佛事件中,要求其提供抗議數據、國際學生記錄、紀律處分等信息,背後的邏輯並不複雜:一旦科研機構涉入政治表達,聯邦即可藉用「安全」之名重塑其運作邊界。
對川普政府而言,打擊哈佛是資訊控制的一環。科研自由帶來的「不可預測性」本質上不利於國家治理的高度集權。若政府能透過經費、簽證、監管等手段重新界定「合規科研」的標準,其對知識生產的控制力將大幅增強。此次政策未事先說明具體違規條款,正是一種權力先行、規則滯後的治理樣態──先施壓,再擇可控目標。其目標不一定是獲得抗議紀錄,而是建立先例,令所有大學明白:一旦偏離政治期待,後果不止於聲譽。
大學自治與權力邊界的重新勾勒
更深層的博弈,是大學治理邊界的重新勾勒。哈佛之爭實質上並非是否提供數據的問題,而是圍繞著「誰有權決定大學的運作邏輯」。川普政府要求哈佛改變招生結構、改革課程、調整招募機制,本質是用聯邦資源換取治理干預權。哈佛的抵制不僅是保護數據,更是拒絕國家權力對學術空間的入侵。
歷史經驗早已證明,大學之所以能夠孕育自由社會,是因為其具備相對穩定的制度空間。但川普政府借反猶太調查為由,在未提供程序正當性情況下,發動對哈佛的聯合制裁,已明顯超越法律所賦予的合理權限。這類「極限施壓—倒一旦這機制被確立,其他高校很難獨善其身。各類聯邦認證、經費分配、簽證審批,皆可成為新的政策槓桿。這不是對哈佛單一機構的壓迫,而是對大學作為「獨立判斷空間」的系統性馴服。逼就範」的治理邏輯,顯然試圖將大學納入權力網絡中,使其轉化為國家宣傳與意識形態同質化的工具。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哈佛案所涉及的,不是某所大學的運作危機,而是關於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根本問題:大學究竟是否仍是社會的獨立判斷者?或已逐步淪為行政權的附屬技術機構?而一旦答案偏向後者,美國民主制度的另一根支柱也將隨之動搖。
哈佛事件之後,美國大學如何自處?
這次哈佛禁令事件,是個標誌性瞬間,也是深層結構危機的集中爆發。它昭示了:在以「國家安全」與「文化戰爭」為外殼的治理邏輯下,高校不再被當作公共理性機構,而被視為需要整肅的「敵對堡壘」。科學研究失去獨立,國際化遭遇收縮,自主性淪為政治籌碼。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一旦此種治理邏輯獲得司法上的部分認可,它將迅速擴散為系統性常態。正如學者所言,這不是一場「針對哈佛的個案衝突」,而是一次針對「大學制度本身」的總體性施壓。
美國高等教育一直自詡為自由與多元的燈塔。但在哈佛被迫就範、哥倫比亞被「監管接管」、多所高校自我審查的今天,燈塔正面臨風暴襲擊。而風暴過後,美國大學究竟還剩下多少「不可協商的價值」,將決定它在未來全球秩序中能否保有道義與智識的領導權。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