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開戰 專家點出十大觀察重點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2025-05-08 15:00

《Zerohedge》報導,印度政府週三 (7 日) 聲明表示,印度武裝部隊已展開代號「辛多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 的軍事行動,回應上月導致逾 20 名印度教旅客死亡的恐怖攻擊事件。印度指控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攻行動,且其襲擊的槍手有 2 名巴基斯坦公民。
巴基斯坦官方則鄭重否認指控,事件演變成印巴雙方的外交衝突,也連帶過去糾纏已久的喀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再度被點燃。
面對印巴雙方資訊戰全面開打,國際輿論混亂,各方立場激化。有鑑於此,分析人士提出十項關鍵觀察點,有助於外界理性理解這場爭端背後的戰略意涵與敘事操作:
一、印巴分裂最初肇因已非主因
雖然印巴分裂最初肇因於英國殖民時期基於宗教劃界的政策,但時至今日,雙方的對立早已脫離英國影響,轉而根植於各自獨立發展的地緣政治與國家戰略利益。
二、巴基斯坦的主張兼具水資源、宗教與軍事意圖
喀什米爾在水資源掌控與民族認同上的重要性,使得伊斯蘭堡堅持擁有主權。軍方也藉此凝聚內部民意,超越單純人權或民主口號。
三、親巴勒斯坦陣營普遍支持巴基斯坦
出於宗教情感與敘事策略一致性,親巴勒斯坦運動與其網路支持者普遍站在巴方立場,並將印度貼上「猶太復國主義代理人」標籤。
四、以色列在本次衝突中實際無涉
儘管另類媒體持續炒作印度與以色列的軍事合作,並無證據顯示以方介入此次行動或政策制定。
五、所謂「破壞金磚」論調缺乏實質基礎
有觀點認為本次衝突為削弱印度於金磚國 (BRICS) 中的影響力,但事實上金磚為鬆散經濟協議平台,與當前局勢毫無直接關聯。
六、印巴互控恐攻 但印度選擇軍事回應
巴基斯坦長期指控印度發動恐攻,但始終未作出軍事報復。此次印度主動反擊,顯示其在戰略與信心層面的主導地位。
七、回顧 2024 年伊巴互轟事件
2024 年初,巴基斯坦與伊朗互相空襲對方境內目標後迅速和解。此事件突顯出巴方在恐攻指控上存在政治操作空間。
八、巴基斯坦積極國際化爭端以平衡印度優勢
違背 1972 年《西姆拉協議》(Simla Agreement) 精神,巴方持續將雙邊問題帶上多邊平台,藉此拉攏外援,試圖抗衡印度主導地位。
九、巴基斯坦的核威脅獲得西方默許?
與普丁在烏克蘭衝突中的核警告遭遇強烈譴責不同,巴基斯坦高層的核威脅未受同等對待,顯示國際社會對其存有雙重標準。
十、多方勢力或借巴基斯坦牽制印度崛起
包括美國部分深層建制派、中國、歐洲與部分伊斯蘭強人政權在內的勢力,可能利用巴基斯坦對印度進行地緣封鎖或戰略遏制。
分析人士指出,這場衝突不僅是一次地區軍事衝突,更是對印度能否順利邁入「全球強權俱樂部」的重大考驗。如何應對來自巴基斯坦及其背後支持者的挑戰,將深刻影響印度未來的戰略定位與國際影響力。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