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的音樂產業將走向何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29 15:41
音樂可以說是一種很有歷史的娛樂放松方式,在對精神文化更加有要求的今天更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一路從黑膠、卡帶、cd、mp3走過來更是驗證了音樂的重要性,但是為什么國內的音樂市場卻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國內音樂的窘境一方面是由於歌手沒有堅持獨立音樂的性格,另一方面是現在大多人做音樂的同時也想從中獲得利益,從而導致了音樂的形式一直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樣做出來的音樂也就是我們的流行音樂即商業音樂,加之國內的音樂產業一直都沒有形成規模化與產業鏈化,即便是商業化形式再多,也沒能從本質上造就音樂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音樂的載體被改變了從黑膠、卡帶、cd、mp3。到現在的互聯網免費視聽、下載資源網站與平臺、客戶端以及音樂資源獲取的移動app、視頻網站。這樣的形式直接打擊的就是唱片行業,他們從輕松日銷上千張,到一年賣幾千張都費勁,唱片正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唱片市場整體規模從2009年的161億降至2014年的139億,其中14年數字唱片以70億首次超過實體唱片(69億)。在數字音樂市場的快速增長下,傳統的唱片公司是沒有未來的。但是雖然唱片已死,音樂和蛋糕卻還在。據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統計,我國音樂產業總規模已經突破2700億元,僅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的年銷售額就突破200億元。作為文化產業的第五大支柱,我國音樂市場的消費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
相對來說音樂從業者的面臨的困難也是巨大的,盡管每天通過網絡下載的音樂超過兩億次,但音樂從業者很難從這些龐大的數字中獲得應有的回報。音樂人平均一年只能賺到3.6萬元。所以我們的音樂人們坐不住了,比如去年汪峰鳥巢演唱會與樂視音樂團共同打造的線上付費live現場,當時樂視音樂頻道副總編尹亮表示,兩天內有近6萬人為線上付費直播與回播埋單。去年年底,張學友發行了新專輯《醒著做夢》,采用數字及電商發行模式推廣他的音樂。並且張學友又舉辦非售票演唱會,同時嘗試免費網絡直播的形式。更有搖滾教父鄭鈞變身霸道總裁與卡拉卡聯手打造合音量app。為什么作為內容制造者,音樂人在整個產業鏈中得到的回報很少?核心問題是版權。互聯網音樂盜版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用戶沒有付費意識、法律執行力不夠是盜版形成的幾個原因。
但是近年來音樂版權保護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如:因為蘋果公司決定在其新推出的音樂服務apple music的三個月試用期內不向音樂人支付報酬。泰勒·斯威夫特近日公開指責了蘋果公司,蘋果公司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這三個月,用戶可以免費試用,他們沒得賺,處於食物鏈另一端的音樂人自然也別想拿到收益。泰勒·斯威夫特一邊決定不向蘋果公司提供自己的最新專輯《1989》,一邊砸過去一句“我們沒有讓你免費給我們提供iphone,那也請不要讓我們免費提供音樂。”最後幾乎不怎么低頭的蘋果選擇向藝人妥協。這無疑預示著互聯網音樂收費的時代即將到來。在付費概念的培養上蘋果itunes就是很好的踐行案例,包括今年蘋果也將重推音樂業務。而國內的各大平臺也有向用戶收費,如qq綠鉆會員、蝦米的付費用戶等。通過每月支付10元左右的費用,給用戶提供高質量的音頻、vip特權等。雖然付費概念現在尚在起步階段,但隨著版權意識的提升,用戶的概念也會發生轉變。
從卡帶到數字音樂,音樂在給我們帶來享受放松的同時,自己卻暗藏著危機,傳統產業模式陷入困境,新模式卻仍在摸索中。我們的音樂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