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77%受害者被投資詐騙捲走血汗錢 25%二度上當竟是這原因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台北 2025-01-15 18:37
根據「打詐儀錶板」顯示,台灣人平均每日被詐騙 4-5 億元。《今周刊》今 (15) 日公布「2024 全民反詐騙大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詐騙是民眾最常接觸到的詐騙訊息,也是最多人受騙的樣態 (76.9%),但高達 8 成民眾有信心識別詐騙,尤以高學歷、高收入者為最。值得注意的是,每 4 名受害者中就有 1 名不只被騙過一次,依據受害者自述,反覆上當的原因是急於追回財損。
投資詐騙最大宗 假冒親友或公務機關不容小覷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最常從手機來電接觸到詐騙訊息 (31.9%),社群媒體和手機簡訊則分別占超過 23%。詐騙訊息中以投資詐騙 (31.3%) 最多、其次是購物詐騙 (15.4%) 及假冒公務機關詐騙 (10.7%),平均每個月有三成民眾會收到意圖詐騙的簡訊。
《今周刊》另以問卷了解 52 名詐騙受害者的被騙實況,結果不出所料,以投資詐騙佔最大宗 (76.9%),其次是交友及愛情詐騙 (44.2%),有超過一半的受害者同時捲入兩種型態以上的「複合式詐騙」,又以投資結合交友/愛情詐騙,以及投資搭配購物詐騙最為常見,更有八成受害者財損金額超過百萬元。
若進一步細究各年齡區間的詐騙樣態可發現,不滿 50 歲的族群,較常接觸到「購物」、「假詐單」、「中獎/優惠」等詐騙,單筆財損金額較小;而逾 50 歲的中高齡族群,平均 17.1% 接觸假冒公務機關、假冒親友等詐騙樣態,甚至是 70 歲以上長者受騙樣態的第一名。《今周刊》當期雜誌便報導一位即將 65 歲屆齡退休的傳產高階主管,被假檢警詐騙高達 4700 萬的故事,畢生積蓄一夕化為烏有。
多數民眾自認不會受騙 學歷或收入愈高愈有信心
2024 年全台詐騙財損金額粗估破千億,但調查顯示高達 8 成問卷受訪者有信心識別詐騙,學歷或個人年收入愈高的民眾,愈有信心不會受騙,特別是從事「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業」人士,以及普遍對詐騙手法較熟悉的「金融保險業」、「公務員與軍警人員」,信心指數特別高,自認能識別詐騙比率均超過 93%。
但無論年齡分布,當接獲疑似詐騙訊息,只有不到 15% 受訪者表示會主動向政府相關管道通報或檢舉,而有逾 82% 的受害人即使進行查核,依然受騙。顯見整體社會對識詐能力過度自信、對詐騙訊息消極面對,成為防詐雙重警訊。
社群平台放送詐騙廣告,已成詐騙溫床,《今周刊》接觸到的 52 名受害者中有六成 (31 人) 是透過社群媒體收到詐騙訊息。對此,逾 7 成問卷受訪者也認為對未依法在 24 小時內未下架詐騙廣告的社群平台業者,應提高開罰強度 (74%),同時應強制將涉及詐騙的帳號、粉絲專頁及社團移除 (73.7%),避免更多人受害。
不動產預告登記 防堵詐騙的自保機制
大多數受害者遭詐騙的資產以活期存款 (88.5%) 最常見 ,但房地產 (17.3%) 在被詐騙資產上也是榜上有名。目前地政事務所已經開放民眾替家人的不動產辦理「預告登記」,未來不動產要移轉、抵押等,都必須經過指定的「請求權人」(如配偶、小孩) 同意才能動作,可避免被詐騙集團利用。
不過,調查發現,有高達 83% 的民眾不知道不動產可以辦理預告登記,得知後,有超過 74% 民眾願意辦理。
民眾在解除定存或匯出大額款項時,現行制度並無通知第三人機制。調查顯示,未來若開放民眾自由選擇,有 78.9% 的問卷受訪者贊成解除定存或匯出逾一定金額款項時,須通知指定聯絡人,更有逾 9 成願意親自辦理。也有逾 8 成問卷受訪者表明願意犧牲部分個資,當帳戶有異常交易情形時,授權銀行將訊息通知其他金融機構。
雖然民眾有感政府大動作宣導打詐,但對打詐成效仍不甚滿意,寄望政府加重刑責;並對 24 小時內未下架詐騙廣告的社群平台更強力開罰;另有六成民眾希望政府加強追查及攔阻金流,減少詐騙財損金額。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