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戰略對話將至 能否在期望和恐懼間取得平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18 08:14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系主任david m. lampton撰文指出,中美兩國應該根據今年對話的總結檔案和峰會的成果,制定出針對雙邊關係特點的未來戰略藍圖。中美關係出現危機之際,雙方唯有在戰略利益方面取得共識,才能找到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檔案將承認權力分配已經改變,且比以往分散,而平衡與穩定才是中美的共同目標。檔案中也將指明,兩國將努力調整經濟和安全 制度,以反映新的現實情況,並承諾繼續維持互相依存的關係。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中美向來在期望與恐懼之間取得雙方關係的平衡,但這種正面的平衡狀態現時愈發向恐懼傾斜。中美經濟戰略對話快將在華盛頓舉行,恢復雙方關係平衡應是對話的主題。而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往華盛頓進行國事訪問時,此話題也必然是討論重點。
中美對話和峰會須將重點放在戰略層面,而不應一再重申己方的諸多不滿,也沒有必要就無關痛癢的小成就自吹自擂。
諷刺的是,盡管中美雙邊經濟和文化關係加深,但在最重要的共同安全領域,雙方關係卻持續惡化。
無論在中國或是美國,形容雙方關係的詞匯正從“接觸”轉變為“威懾”,兩國均視對方為主要的安全威脅。美國自二戰后一直努力打造以規則為本的世界秩 序,但如今認為這種秩序日益受到挑戰;對於內地收緊政策,美國也相當不安。至於中國則認為其在國內的合法性持續受到挑戰(“外國顛覆勢力”),而其意欲重 奪大國地位的努力也面臨障礙。當前有很多領域都令人憂慮,例如中國與美國盟國磨擦日多﹑南海主權問題和網絡罪行爭議等。
近40年來,從中國的全球角色和國內情況來看,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中國“正朝著正確方向邁進”,哪怕進展緩慢不穩。同樣,中國人也普遍認為美國朝著 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畢竟在美國這樣的國家,經濟利益的考慮最終會凌駕遏制思維和政權更迭后沖動而定的政策。由於兩國均認為對方“朝著正確方向邁進”,因 此雙方所作的決定都是在放長線釣大魚,行事以耐心為上,盡量減少摩擦,同時擴大合作。
然而,雖然近來中美在氣候變化﹑經濟談判和軍事交流方面取得有限進展,兩國對彼此的看法卻日益負面,針對對方的政策也愈趨強硬。其中一方若作出任何負面舉動,另一方就理所當然地反擊。令事情更復雜的是,中國認為自己較強,因此不太需要忍讓。
事態發展至此,雙方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戰后以來看似自然的世界秩序已經不可持續。曾幾何時,美國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約35%,這個比例如今已經跌至低於20%。美國必須接納中國在 國際體系有合法的發言權;若美國抵制新機構、拒絕重新調配影響力,就會日益孤立,國力也將耗損。美國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事件中慘淡收場,便是一例。顯 然,這意味著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將有所調整。
其次,鄧小平的戰略目標是盡量減少對外衝突、集中處理國內事務。之所以有這樣的政策,是因為當時中國內部問題眾多,而且國力有限。鄧小平甚有智慧,他意識到假如中國致力向外擴展,將引發鄰國緊張,屆時勢必聯同西方大國對付中國。
眼下中國需要改善與主要鄰國的關係,並盡量平息海事糾紛。以往發生領土糾紛時,中國大部份時候都采取公平合理的方法與鄰國尋求和解,現在對於海上領 土衝突也應該使用同樣的方式。而美國也不應執著於這是多邊進程或雙邊進程。若中國以平等和非強制性的態度與鄰國打交道,對美國而言這應該就足夠了。
必要時,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會設法平息風波,顯示出他們的領導實力。 1950年代,毛澤東與越南交涉時同意調整部份島嶼主權聲張,鄧小平也擱置了與日本的海上爭端。強大的領導者不會盲從公眾情緒,更不會扇風點火。美國應該鼓勵各相關國展開雙邊或多邊會談,個別解決紛爭。中美兩國也應停止虛張聲勢的危險軍事舉動。
中美兩國應該根據今年對話的總結檔案和峰會的成果,制定出針對雙邊關係特點的未來戰略藍圖。中美關係出現危機之際,雙方唯有在戰略利益方面取得共識,才能找到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檔案將承認權力分配已經改變,且比以往分散,而平衡與穩定才是中美的共同目標。檔案中也將指明,兩國將努力調整經濟和安全 制度,以反映新的現實情況,並承諾繼續維持互相依存的關係。
兩國也應該鼓勵增加對彼此企業的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在適當條件下,將歡迎中國加入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係。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除了書面聲明和公報,中國也需要再次向外界保證將致力於內部和外部改革。
而核心問題是:兩國的國內政治環境能否造就如此高瞻遠矚的姿態?兩國的國內政治競爭會否凌駕於未來的需要?
戴維.蘭普頓(david m. lampton)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系主任兼講座教授,也是亞洲基金會主席。其最新著作是《跟隨領導者——治理中國:從鄧小 平到習近平》(following the leader: 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
(翻譯/rita tsang;編審/alison yeung)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