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風險管理公司付出成長代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證券日報記者 於德良
自2013年3月份首批8家期貨公司獲批設立風險管理子公司以來,期貨公司該項業務平穩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據悉,目前已經有41家期貨公司設立風險管理子公司,2014年子公司現貨倉單近期和遠期交易規模超過370億元,33家風險管理子公司全年實現業務收入1981萬元,實現凈利潤823萬元。風險管理子公司今年2月份、3月份凈利潤分別為-1671萬元、4407萬元 ;業務收入分別為81337.02萬元、251697.58萬元,環比大增209.45%。
然而,期貨風險管理公司也遭遇成長的煩惱。風險管理公司除面臨法律、政策、資金、人才等瓶頸外,對現貨交易的不熟悉也是其“短板”。由於現貨市場客戶資信較低,違約、詐騙事件時常發生,導致風險管理公司蒙受損失。
新湖期貨副董事長李北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確實有現貨市場客戶存在惡意詐騙的事件,期貨公司的信用程度比較高,講究按合同辦事,但現貨市場客戶魚龍混雜,有的拉著央企談合作,往往讓人深信不疑。在合作套保中,客戶要么供貨是假的,要么私刻公章后把貨物提走,從而讓期貨公司防不勝防。“對風險管理公司而言,關鍵還是要加強風險防控,不能為了做業務心切而忽視各個流程的管理。”
3月份風險管理公司
業務收入環比大增209%
2012年12月21日中期協下發《期貨公司設立子公司開展以風險管理服務為主的業務試點工作指引》,2013年3月份首批8家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獲批,此后,風險管理公司的發展步入快車道。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18日已有41家風險管理公司設立備案,37家開展試點業務備案,36家開立期貨交易賬戶。
數據顯示,2014年度33家風險管理公司業務總收入達到197.99億元,其中4家公司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20家公司在1億元至10億元之間,9家公司在1億元以下;33家風險管理公司凈利潤總額為823萬元。
去年共有26家公司開展了現貨即期業務,共計成交2819筆,成交金額191.22億元。16家公司開展了現貨遠期業務,共計成交747筆,成交金額100.2億元。13家公司開展了合作套保業務,共計簽訂協議66筆,保值標的市場價值達59.44億元。7家公司開展了期權業務,簽訂協議106筆,合同權利金總額達到775.37萬元。
今年2月份、3月份風險管理公司業務收入分別為81337.02萬元、251697.58萬元,凈利潤分別為
-1671.18 萬元、4407.3萬元,期末持倉保證金分別為42200.08萬元、26278.14萬元。
現貨市場魚龍混雜
公司需加強風險管控
現貨市場客戶資信水平差別較大,違約和詐騙現象屢有發生。中期協負責人指出,總體上看,風險管理公司運行規範,未發生對母公司產生重大影響或引發系統性或區域性風險的風險事件,仍有個別公司存在運作不規範或風險控制不力的情況。
有媒體報導,在去年新麥上市季節,一家注冊於上海的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與一家糧食收儲企業合作,進行了大量的小麥期現結合操作。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家風險管理公司在利用強麥期貨做套保的同時,現貨端收購的卻是普通小麥,后來在普通小麥下跌的情況下,公司蒙受了數百萬元損失。然而,出現這樣的窘況,竟是由於上述風險管理公司派去監管小麥收購的工作人員不了解小麥品種、品質等基本知識,盲目聽從合作伙伴的安排。
浙江永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是首批獲批的風險管理公司之一,也是風險管理業務的翹楚。
截至2014年底,公司總資產44071.8萬元,實現營業收入95719.2萬元,凈利潤2029.3萬元。
公司總經理劉勝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永安資管也面臨被騙的問題。因為現貨市場太大,各個行業你也不熟悉,吃不透,子公司不擅長現貨業務,面臨客戶信用風險、貨物風險、倉庫風險,這就需要加強公司的風控能力。
在今年4月底舉辦的第九屆分析師論壇上,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副主任李格平指出,總體來看,創新的效果符合預期,但是創新過程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貨幣資管產品在參與期貨交易過程中,交易行為趨同,在臨近交割約和市場中,有市場的波動,特別是風險管理子公司在合作套保業務過程中,風險控制不足,呈現了大額違約損失,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完善。在創新過程中,不能因為盲目因創新而創新,不能因為創新而放松風險控制,不能因為創新而觸及監管底線。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