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歐盟碳關稅CBAM來了,台灣百萬企業迫切危機在皮衣老黃、蘇媽之後

遠見雜誌 2023-10-16 09:3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遠見雜誌)

文/邱莉燕

10 月,歐盟碳關稅(CBAM)啟動,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衝擊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緊接著,美國針對進口貨品徵收碳關稅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也蓄勢待發。這場勢不可免的全球碳關稅大戰,將重塑全球經貿。不少企業積極買碳權,但內部減碳行動,才是永續之道。為此,台灣龍頭企業化被動為出擊,紛紛成立「1+N」供應鏈減碳團隊,帶著上中下游協力廠商綠色轉型!

一場台灣製造業的寧靜革命,正在悄悄滲透。這場革命,至少投入疫後特別預算 109 億元,近 800 家企業大動員,相關公司的市值加總至少六兆新台幣,並牽動成千上萬人思索如何「告別碳焦慮」。

它茲事體大,卻有個拗口的名字:供應鏈減碳。儘管如此,這個現在聽來很陌生的「減碳術」,日後將如 ERP、雲端、燈塔工廠等名詞,令業界琅琅上口。

大廠領軍拚減碳,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

鏡頭,先聚焦在 2023 年 9 月 13 日下午、台北維多麗亞酒店的三樓宴會廳,只見仁寶電腦總經理翁宗斌看到電子業的老朋友們陸續到來,笑得合不攏嘴。

群創光電總經理楊柱祥、可成發言人侯乃鳳、杰力科技董事長李啟隆、國巨業務副總鄭啟聰等「零組件群雄」齊聚一堂,都是為仁寶這場「ONE+N 電子供應鏈淨零加速宣示大會」的活動助陣,齊聲宣示完畢後,便將由仁寶帶頭,利用兩年的時間,攜手供應鏈一起減碳。

類似的淨零誓師大會,先前至少辦過三場了,而且都是不同產業。

像是中鋼集團,8 月 29 日在總部大樓會議室舉辦「以大帶小,價值共創」講習活動,邀請下游客戶凝聚低碳轉型共識,總經理王錫欽親臨致詞。

同一天,半導體大廠家登精密也帶領 30 家供應商,宣告齊步邁向低碳新時代的決心,董事長邱銘乾親自上陣。

還有工業用紙龍頭正隆,也在 5 月舉行「正隆 1+N 碳管理示範團隊」啟始會議,攜手 20 家上下游伙伴,一起摸清各自的碳資產家底。

「整個製造業真的動起來了,」資誠創新諮詢董事陳世祥赫然發現。專業輔導企業低碳轉型的他注意到,今年第二季開始,大廠帶小廠推動供應鏈減碳,正形成一股風潮。

台股市值第一大的台積電、世界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正在衝刺 AI 伺服器的廣達、台股「千金俱樂部」的緯穎,還有台泥與亞泥兩大水泥業龍頭、鞋業代工寶成、石化業奇美實業等族繁不及備載,皆彷彿化身「減碳狂魔」,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

節能不只環保,更攸關企業興衰存亡

風起雲湧的原因,前有拉力後有推力。

拉力,源自有愈來愈多企業,面臨國內外愈來愈嚴格的碳排放約束。

例如,2023 年 10 月 1 日起試行的「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就像懸在台灣製造業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令業者置身在永遠存在的威脅中。緊接著,美國一個類似 CBAM、針對進口貨品徵收碳關稅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也正蓄勢待發。

這場勢不可免的全球碳關稅大戰,即將重塑全球經貿格局。而台灣,必須因應「不減碳就沒訂單」這個國際共識。

推力,則是政府提撥公務預算和特別預算,刻意針對供應鏈減碳提供補助,簡稱 1+N 計畫。

若將 CBAM 和 CCA 綠碳比喻成棍子,政府補助就像胡蘿蔔,兩者恩威並濟、軟硬兼施,刺激大廠帶著上中下游協力廠商,一起減少碳排放。

「只是這棍子超大根,胡蘿蔔很小條,」致力於打造機車產業綠色生態圈的三陽工業發言人田人豪,以冷笑話的口吻說。

展望國際社會,全球已有 1000 多家知名企業,將低碳列為其供應鏈的「必須」,蘋果(Apple)、沃爾瑪(Walmart)、IKEA、戴爾(Dell)等,均已要求供應商測量並報告溫室氣體排放量。

趨勢風行草偃,這些國際客戶的台灣第一階供應商,早已相應做出淨零的承諾,到了現在這一波,便是再往外延伸至第二階、第三階,讓供應商的供應商的供應商…… 齊來減碳。

以大帶小、綁訂單,供應商意願更高

那麼,為何是一家大的領頭企業,帶領眾多小的供應商?

陳世祥觀察到,過去三年的疫情和地緣政治,供應鏈遇到缺料、斷鏈的震盪,如何再把中心廠和供應商之間的連結性綁得更緊?「碳」剛好是一個契機,再重新打造整個生態系。

「某種成分也有一點 push 的力量,」供應鏈減碳趨勢的「造勢者」之一、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點出另一個關鍵,若是中小企業以單一個案形式減碳,很可能「做一做就不做了」,不容易長期堅持:「做減碳,一定要有經驗的人來帶。如果是中心廠來要求,又跟訂單掛勾在一起,供應鏈的意願會更強。」

連錦漳正不遺餘力推動「以大帶小」,曾當面邀請台塑資深副總經理梁世昌,並致電台塑執行副總經理黃金龍,誠意滿滿。

強化減碳意識,儼然成了產業界當下顯學。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曾與逢甲大學合開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公告不到十秒鐘便滿員,可見需求有多麼強烈。「現在,是企業大學習時代的開始,」簡又新說。

鏡頭,再橫搖轉到台中豐原一家位於巷弄中的鐵工廠,半人高的工業風扇呼呼吹風,地上散落著鈑手和鐵片,四、五位穿著制服的工人,正在拋光打磨。

這是成立 30 餘年的添鼎興業,專業生產工具機的伸縮防塵蓋,客戶之一,正是以製造減碳工具機而獨樹一幟的永進機械。永進二代陳伯佳和添鼎二代王彥霖,積極響應工業局 1+N 計畫,以永進為主導廠商,組成「1+18」的低碳化專案。

型男裝束的王彥霖,穿梭在 U 字型的生產動線上巡視,其中一台機器還罩著塑膠套,顯見很新很寶貝,這正是「1+N」計畫中添置的減碳新利器。

「經過碳盤查,我們耗電量最多的是製程,占 40%的碳排,」王彥霖說,因此,減碳的關鍵在於優化製程,新買的光纖焊接機,可以減少一個研磨的工段,用電量和消耗品雙雙變少,不僅減少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預估還可減少 10%的碳排放。另外,原本的柴油堆高機也要換成電動堆高機。

「感謝永進總經理陳伯佳,願意幫我們這些供應商,支持我們做轉型,」王彥霖說,光纖焊接機要價 116 萬元,電動堆高機兩台 250 萬元,幸好利用 1+N,申請到三成左右的補助。鮮有人知,永進在減碳案中,將自廠應有的補助款全數「讓利」給供應商,陳伯佳的大方之舉,令「小老弟們」感佩不已。

走上位於二樓的添鼎辦公室,王彥霖打開 75 吋大電視,秀出近期碳盤查的成果。資本額 1700 萬元的中小企業,做高深的碳盤查到底難不難?「還好,你搞懂就快很多,」王彥霖說,1+N 會請專業人士來上課,並提供盤查的表單,廠內設備名稱、耗電功率、運轉時數等一一填入:「就跟著老師做。」

這證明供應鏈減碳風潮中,資訊化無疑是減碳的「好麻吉」,藉由資通訊工具,將能有效進行碳足跡的盤查分析,偵測出真正的排碳熱點。

低碳化 + 智慧化,數據管理提升效率

「低碳化與智慧化是雙生子,」2023 年 9 月 26 日升任產業發展署署長的連錦漳一言以蔽之,若再加上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服務等數位科技,可協助企業更有條理地減少能源消耗與抵銷,打造綠色供應鏈。

參與 1+N、宣示每年節電 1%的南茂科技,也將在工廠設置獨立電錶,並引進本土廠商開發的大數據分析工具,以提升能資源管理效率。「正確的數據且透明,是碳管理的開始,」南茂科技執行副總經理蔡燈岳說。這也能協助理清碳盤查中最困難的範疇三。

計畫花 1.12 億元投入 1+N 的中華汽車,同樣基於資訊化思惟,要製作廠區電力平衡圖,針對生產線上的「排碳大戶」精準治理。

「一定要聰明減碳,」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說,等到廠區電力平衡圖做到一定的成熟度,也會無私分享 knowhow 給供應商。

其實,很多中小企業對減碳一事裹足不前,原因之一在於擔心做製程減碳時,這些減碳措施會影響原本安排好的生產進度。對此,台積電資訊技術及資材暨風險管理資深副總經理林錦坤,以台積電減碳為例給出解方。「晶圓廠為達成減碳目標,在導入低碳替代原材料或改善製程前,應該先進行評估、工程實驗及產品認證等程序,以確保產品品質及生產進度不受影響,」林錦坤說。

總觀 1+N 主題式計畫,製造業以大帶小展開低碳轉型,橫跨電子業、鋼鐵業、紡織業、水泥業、造紙業、橡塑膠業、陶瓷業及運輸工具製造業等十大產業,涵蓋層面相當廣泛。

只是根據統計,製造部門在 2021 年的總碳排,占全台排放量的 52.92%,竟比前一年成長 1.78%。

由此可知,這不僅是迫切的危機,更證明製造業供應鏈「向綠而生」,已刻不容緩。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10 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