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唐獎永續得主薩克斯: 臺灣可成為帶領者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3-01-01 09:30
講者/薩克斯 整理/張玉圓
今年獲頒唐獎殊榮的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主席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日前在第五屆唐獎大師論壇永續發展場發表演說,他結合公衛、環境、社會等面向,提出「永續發展」的完整構想,建議各國必須捐棄成見,採納新的治理架構,此外,他也認為臺灣在教育、數位包容、綠色城市等面向,都足以成為帶領者。
談到永續發展的課題,我們這個世代的處境非常獨特,既面對無比的挑戰,也具有強大的能力來克服;因此我們肩負重責,要打造一個「永續的未來」,避免危及人類生存。
永續未來的四大面向
具體來說,什麼是我們想要的永續未來呢?我認為有四大面向:一是終結全球各角落的貧窮;二是消弭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尤其在健康、教育、社福、環境安全等面向;三是環境永續,包括阻止升溫攝氏 1.5 度、挽救生物多樣性、減少工業污染、預防未來疾病;四是世界和平,透過聯合國等多邊機制來化解衝突、廢除核武等。
打造這些願景,是為了避免人類社會陷入無可挽回的危機,例如因種族、教育、數位落差導致的社會分離;又如大家深切關注的環境浩劫,極地永凍層融化釋出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亞馬遜等雨林的消失、海洋塑膠微粒對生態及健康的危害、空氣污染等。當然還有目前各國極力避免的,因大國對立及政治結盟而引發的大規模戰爭。
定義出我們想要的永續未來之後,就必須著手規劃如何實現。第一步是設定目標,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花了 3 年不斷協商折衝,從 300 項目標中,歸納出 17 個現在廣為各界採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內容涵蓋了經濟、社會、環境、和平 4 個層面。
歷時 75 載 SDGs 永續目標成形
回溯 SDGs 及巴黎氣候協定的發展,其實是經過長達 75 年的歷程。1948 年的聯合國人權宣言,可說是濫觴;1972 年的聯合國峰會,在斯德哥爾摩宣言中,全球外交界首度承認經濟發展對環境永續造成衝擊;1987 年,由公衛專家,也是唐獎首屆永續發展獎得主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首度發表「永續發展」的概念,並主持聯合國的相關委員會,提出主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布倫特蘭報告。1992 年,里約高峰會中,各國採行布倫特蘭報告的建議,並通過 3 項與環境相關的條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防治荒漠化公約;只可惜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尚未能夠實踐這三大公約。
2000 年,聯合國推出千禧年發展目標,成為後來 SDGs 的基礎;2012 年,里約峰會 20 週年,各國赫然發現當初的約定並沒有順利推動,開始研擬如今全球通用的 SDGs,作為新的依據,協助各國了解並採取永續行動。2015 年,17 項 SDGs 及巴黎氣候公約正式問世。
經過如此漫長的努力,人類社會已經深刻體認到,我們想要的未來,並不會自己發生。經濟學的第一課總會提到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多年來,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我們總以為,交給市場的力量準沒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只可惜在追求永續的道路上,並沒有這樣的力量會好心幫忙,我們必須靠自己努力,建立新的道德觀、政治體制及創新手段,才能達成目標。
打造未來 必須先投資未來
既然要靠自己努力,該從何著手呢?在我看來,打造永續的未來,必須先做投資,而且應擱置以生產或利潤為導向的投資,轉而聚焦下列核心領域:
.教育普及:這是永續發展最重要的工作,從教育扎根,就有實踐目標的強大力量。臺灣就是最好的典範,因為完善的教育,成為全球的科技領先者。
.醫療保健服務:確保世界各角落都能享有足夠的醫療服務。
.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從石化燃料轉型走向淨零能源,以綠色低碳來驅動經濟。
.健康飲食及永續農業:包括永續的土地利用,因農業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對環境衝擊甚鉅。
.數位化、電氣化的綠色城市:全球城市化加速,2050 年將有 7 成人口住在都市,因此要打造綠色潔淨城市,我認為臺灣在這方面很有優勢。
.數位包容:在服務、治理、隱私等面向,不遺漏任何人。這也是臺灣擅長的領域,藉由提供數位服務來改善生活,讓人們更容易取得醫療、教育、金融等服務,都須仰賴數位化普及。
永續發展的新治理架構
在聯合國 SDGs 的指引下,大家愈來愈了解,要達成永續目標,不能再像以往,以追求產值和利潤成長為導向,必須兼顧更多方面:經濟繁榮、社會公平、環境永續、地緣政治友善等;如此多元而複雜,需要有效的作法,因此建立全新的治理架構,是當務之急。我認為永續發展的新治理架構,至少應包括下列幾項:
1. 設定目標:設定長遠的目標,例如 2050 去碳化、2030 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歐盟的綠色新政也是很好的例子,從潔淨能源、永續土地利用、循環經濟等各個分項設定目標及行動計畫。
以美國總統甘迺迪為例,他任內曾設定許多目標,最知名的一項就是登月計畫,1961 年他首度提出登月,並宣示在 1970 年之前實現,因此激勵各界投資太空科技,美國果真就在 1969 年登上月球。這也成為我這一代美國人的深刻記憶:不論目標多困難,只要清楚設定、勇敢前進、幫助大家理解並一起努力,就有實現的機會。
2. 利害關係者的多方參與:實現永續未來,需要社會各部門的貢獻,政府、企業、民眾都不能缺席。政府須制定工業政策、提供融資、建立法規、獎勵研發及促進公眾討論;企業須以永續方式來提供產品及服務,並擴及供應鏈及客戶;公民社會像是你我或唐獎這樣的機制,也能發揮作用,例如有責任的永續消費、發起公民運動等。
我有幸領導的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SDSN),就是一種公民社會的參與方式,目前成員已有全球逾 1 萬個大學及智庫,一起推動永續發展的研究。
3. 區域整合:以臺灣所在的東亞及東北亞為例,要打造淨零能源供給系統,有賴各國合作與連結。人煙稀少的外蒙古,如戈壁沙漠,皆有發展風電及太陽光電的巨大潛力,足以供應整個東亞地區。但建立這樣的供電系統,必須串連各國資源,才能讓東亞成為低成本的再生能源重鎮,順勢將亞洲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體系徹底轉型,還能達成生態環境的保護。
東西方智慧 有志一同
大自然沒有國界之分,只有生態體系的健全與否。因此我們在追求永續發展的未來時,也應跨越國與國之間的藩籬。事實上,東西方從古至今都有相同的智慧:攜手合作、互相尊重。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呼籲全球採行新的道德治理,他說:「人類社會並非各自獨立,而是互相依賴,因此必須以世界一體的思維,打造共同的計畫。」孔子倡導的「互敬互榮」哲學如「慎行」、「事思敬」等,歷經 2,500 年仍屹立不搖,也可作為全球永續發展在各方捐棄成見、共同努力時的重要參考。
最後我想引述甘迺迪總統的名言,期盼大家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堅定信念,持續向前。他說:「如果我們無法弭平差異,至少可以讓世界更包容多元的存在。歸根究柢,我們有著共同的基本連結:我們都住在這個小小的星球、呼吸相同的空氣、同樣珍視後代子孫的未來。我們都是生命有限的凡人。」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69 期 2022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